|
|
双重施压 结构性上涨会否演变为全面通胀?(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1:18 财时网
[接上页] 焦点三:紧缩政策将如何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6日的数据,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已连续两月趋热。在石油成本上升、外部经济发展放缓、通胀压力延续、流动性居高的四重压力下,什么样的紧缩政策才能有效抑制物价的普遍上升?如果当前的紧缩政策不能有效抑制物价的上涨,下一阶段调控的目标,政策和手段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祝宝良:紧缩政策是基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未来的宏观调控还是要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首先,很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加息等政策,紧缩性政策从长期而言是一个基调,不管作用大小都不会丢掉。其次是稳定粮食等物价,从供求面解决问题。第三,物价的全面上涨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应该时刻注意石油和国际价格的上涨传导到国内,防止引起新一轮价格的全面上涨。 郭田勇:稳定通胀预期是关键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是否会通过油价等的传导形成全面通胀,很值得担心。但防止通胀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稳定通胀预期,稳定通胀预期有利于防范全面通胀的形成,这也是未来紧缩性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紧缩性政策对外其实是一种表态,反映了政府反通货膨胀的决心,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住通胀的预期。 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总量政策无外乎就是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工具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美联储实施了降息,但国内利率仍然有上涨空间,有可能再加息。从财政政策上,将通过市场化发行剩下的7000多亿元特别国债以收缩流动性,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启动一些税收手段,如燃油税、物业税等等,通过财政的紧缩配合货币政策打出组合拳。 徐斌:将强调财政政策的微观配合 (安邦集团分析师) 未来的调控,央行和财政部将以调控供需为主,而不是调控价格,重在抑制流动性过剩对物价上升的推动。即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和特别存款等货币政策,把过多的流动性进行回收。而财政政策的配合上,更大程度上是把外汇储备用好,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收回流动性,其中的关键点是财政政策如何配合,才能稳住央行对冲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成本和代价(因为外汇投资的收益实际上是要用来支付央行票据利息的)。另外,为了消除价格在隐性方面的上行动力,财政政策也将从微观进行配合,在治理污染,节能减排上可能动用一些税收减免和鼓励的手段,来将这些隐性的价格上涨压力化解。例如,采取节能减排的企业政府将给与补贴,弥补其成本上升,企业的产品价格也就会平稳下来。 张曙光:货币政策频繁操作困境犹存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在流动性持续过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实际上处在宏观调控的中心。不论是从投资、货币和贷款的增长来看,还是从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来看,在未来的两个月中,央行还会继续类似的政策操作。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它一方面说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局限。而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表明,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一个不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变成了一个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虽然它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却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储备。这种操作有着巨大的政策成本和风险。 赵锡军:货币政策将更多关注物价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CPI的涨幅还是可以控制的,这要求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物价的调控应该使其缓慢发生变化,不能大起大落,并且要在政府的预估范围之内。制定3%通货膨胀的调控目标对应的是8%的经济增长,但现实是我们的GDP增长大大超过这个速度。目前我们是高通胀压力和高发展速度并存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CPI的拉升根本原因还是供求关系没有得到缓解。 预计四季度GDP和CPI数据可能会下降,全年的物价涨幅结果可能比年初制定的3%目标要高。明年对于科学均衡发展、环境友好和节能的要求将使宏观调面临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而进出口顺差和资本的流入,仍将产生很大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另外,货币政策将更多关注到物价,既要关注消费品价格,也要关注前端的生产资料价格。■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