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企业家对气候变化要有战略性认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 01:11 《中国投资》
企业家对气候变化要有战略性认识 ——专访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冯志卿 气候变化投资 《中国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涵盖面很广,很多部委参与其中,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各自负责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相互如何协调配合? 吕学都:外交部总负责对外谈判,国家发改委是气候变化政策的总牵头,科技部在科技政策、项目方面发挥作用,其他政府部门也充分配合。目前,各部委在气候变化工作中分工明确,日常工作的协调配合也比较好。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课题,需要科技工作进行支持。由于气候变化在科学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科技工作在这个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对外谈判、对内制订相关科技政策,还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研究来提供建议和参考,使政府部门决策有科学依据。 《中国投资》:“十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投入25亿资金,进入“十一五”至今已经投入近50亿元,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资金主要做了哪些事情?资金的来源是怎样的? 吕学都:这些资金都是国家财政预算,不包括企业和地方投入。这些钱主要用于“十一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资金重点投放在与能源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涵盖面很广,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煤炭的清洁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城市交通规划等等。 此外,这笔钱也用于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用于政策研究的资金不算多,但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在气候变化对策中,既有国内政策,有包含对外政策。 《中国投资》:我们感到,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用于气候变化的科技资金大幅增加,是否说明从战略上瞄准了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吕学都:没错。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目前全球都在讨论低碳经济时代。所谓低碳经济时代,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未来,人类通过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往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又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不牺牲经济的发展,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甚至是更快的发展。 以最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这是未来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只能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这是未来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竞争焦点。目前,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较多,社会环境也不一样,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比发达国家的困难更多,道路也更加漫长。但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公民意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逐步缩小。 这不仅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是中国政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所做的巨大贡献,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要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是用于气候变化科技资金大幅提升的最主要原因。 瞄准未来竞争 《中国投资》:根据《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安排资金和技术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过去几年,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落实情况怎样?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吕学都: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对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诉求。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我们一直敦促发达国家把这个工作做好,把他们的“家庭作业”做好。 到目前来说,这方面的情况还不是很理想。尽管发达国家确实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些技术、资金、专家方面的帮助,但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在技术转让、资金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光是技术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在教育水平、公民意识、基础设施等方面也相差很大。目前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一些技术,如果能够以较低成本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使之广泛使用,就可以减排大量的温室气体。 但现实情况是,发达国家对转让技术开出了高得离谱的价格,使发展中国家买不起,也用不起。 目前,我们不断推动这件事,希望发达国家考虑到全人类利益,能够有更多的行动。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已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表态,政府出钱购买一些技术让发展中国家免费使用,或者把政府掌握的技术以优惠价格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使用。但目前只是表态,最终还要看发达国家的实际行动。 《中国投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考虑气候变化的出发点,核心还是瞄准了经济利益? 吕学都:的确是这样。他们说,把技术给了发展中国家,我们就会失去竞争力。他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保护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投资》:正如您所讲的,应对气候变化也折射出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但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您对于他们有哪些建议? 吕学都: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多的代价和努力,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代价肯定是要付出的,但只要跨过这一步,未来就会好很多。 我希望,中国企业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有高度的战略性认识,看到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这是中国企业适应未来全球竞争的前途所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今后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 探索新的投入机制 《中国投资》:万钢部长6月14日谈到,应对气候变化要“形成一个新的投入机制”,希望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加入。应该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新的投入机制”? 吕学都:具体方案我们正在研究之中。应对气候变化涵盖面很大,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中国要构建一个较少排放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体系,国家主要投资于一些基础研发,扶持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主体应该是企业,这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和未来竞争的需要,我们的企业领导人要有战略性眼光。 《中国投资》:万部长提出,要把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吕学都:过去,科技部有一个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已经有一批科技风险投资企业,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我们想在过去的基础上,把气候变化的一些需求和因素考虑进去,涵盖面更大一些。 最近,科技部与一些国内大银行探讨共同做一些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些为大家所接受的合作机制和政策。接下来,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研究。 国外一些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和我们讨论过,希望为一些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他们对那些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有扶贫效果,能够为地方带来利益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对这一块的国际合作,我们也在考虑如何形成一种新的投入机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