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宿景祥:继续在冲突中寻找石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15:28 《国企》杂志

  专家观点

  继续在冲突中寻找石油

  -宿景祥

  近年来悄然流行起了一种资源战争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迈克尔·克莱尔。克莱尔于2001年发表了《资源战争:全球冲突新景观》一书,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去年他又发表了新著《鲜血与石油:美国日益依赖进口石油的危险及后果》,同样受到各国国际问题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

  克莱尔在他第一部著作中,提出了全球冲突的新前景。他预言说,21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基本轮廓是,各国将对像石油、木材、矿石和水这样的战略性物质资源,展开大规模的竞争。世界各国的军事力量,也将把保护资源安全明确规定为其主要使命。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普遍的地区不稳定,特别是那些资源丰富而又长期存在领土主权争端的地方,如波斯湾、中亚、中国南海和非洲的一些地区。

  克莱尔在他的第二部著作中重点讨论了石油问题。石油是地球上经过几百万年积沉下来的矿藏。古代希腊人把石油叫作petroleum,是由petro(石)与leum(油)两个字组成的。最初人们从石油中提炼煤油,把副产品汽油倒掉不用。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兴起之后,汽油才成了人类的宝贝,被大量使用于汽车、飞机,使人类得以离开家园作长距离的远行。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消耗,几百万年形成的这个地球资源宝藏,就面临着在几十年内被开采光的命运。克莱尔指出,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依赖于石油,而石油的供给在日益耗尽,美国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其他大国正在进行着一种惨烈争夺战,以确保未来的石油供应。美国占世界人口不到5%,但消费着世界石油供应量25%。美国交通运输97%的燃料来自于石油,其中56%靠进口。鉴于未来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美国将无可避免地冒着更大的危险,转向那些不稳定、不友好地区寻求供应来源。由于美国没有足够的枪炮和鲜血,如果只能通过像占领伊拉克这样的方式来确保石油的供应,那么原本很便宜的石油将由于美国人的流血而变得非常非常昂贵。

  克莱尔指出,西方经济学家极力推广自由市场,但很难说他们没有想到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可能会引发资源竞争的加剧。其实,就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发生了海湾战争。现在看来,这显然是西方为了重新夺回对能源供应的控制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这一点比在反恐口号下进行的伊拉克战争还明确。海湾地区蕴含有世界上储量最大的廉价普通石油,对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中东地区的冲突,“资源战争论”显然比“文明冲突论”更有解释力。中东之所以成为全球冲突焦点的首要原因,正是这种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而不是极端伊斯兰教势力所构成的威胁。

  克莱尔也用资源战争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布什政府在对外政策和能源政策上陷入了一场灾难之中。他分析了布什政府《2001年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美国将着力于维护全球石油生产的增加,同时分散国外的石油来源,从里海、西非和南美进口更多的石油,同时减少从波斯湾的进口。克莱尔对这些地区的局势逐一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美国继续按着这一计划行事,海外的军事行动势必会越来越多,其结果是,美国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海外,都将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克莱尔虽然很明确地提出了资源战争理论,但从这两本著作整体上看,依然是对未来世界的大胆的警告。卡莱尔也承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被对资源的渴求所控制,而必须制订自主的资源战略。解决资源短缺的唯一办法是厉行节约,如通过提高燃料税来大幅度减少石油的消费。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围绕资源而展开的竞争,确有加剧的趋势。资源的范围很广,克莱尔提出的资源战也不仅仅限于石油。在中东和西南亚的许多地方,水资源供应不足,并引起很多问题。争夺木材和矿藏控制权的局部冲突,在亚非拉各大洲都很常见。如安哥拉、刚果和塞拉利昂的

钻石矿,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矿,刚果、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铜矿和金矿,巴西、柬埔寨、刚果、斐济、利比里亚、墨西哥、菲律宾和文莱以及印尼和马来西亚在婆罗洲的森林。克莱尔也提到,1994年车臣领导人之所以下决心同俄罗斯政府开战,一个秘密的原因是当时车臣共和国的军事首脑试图控制当地的油田和经过车臣领土的输油管道,不愿同俄罗斯政府分享每月成百万美元的石油收入。

  但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矛盾的焦点,是否真的会从20世纪的意识形态对抗转移到资源上来?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战争,是否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世界资源战争的前景无疑是很危险的,正如克莱尔所指出:“尽管某个国家动用武力可能会导致资源短缺的暂时缓解,但是它只会引起失败一方的怨恨,从而导致将来爆发更多的暴力冲突。此外,把大量的石油或水从一个地区运往另一个地区的可怕任务,实际上不可能在一再爆发暴力冲突的环境下完成。遭遇破坏、意外、溢出和运输中断事件的危险太大了。而且,武力的使用将消耗本来可以更好地用于公共利益的资源。”“相比之下,放弃暴力,支持通过合作达成的解决办法更有可能防止痛苦的资源短缺。通过合作达成的解决办法还很可能证明更可以持久。此外,通过以这种方式建立信任,一项合作计划的伙伴将更能够应付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避免采取军事行动还将可以增加在新材料和新技术中的投资。”

  当然,从长远来说,人类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却绵延不断,永无止境,总有一天会达到石油资源耗尽的地步。现在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藏量大概为11500亿桶(约合1568.9亿吨)。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只够满足全世界石油消费需要41年。尽管人们不希望围绕能源竞争的冲突加剧,但石油消费的猛增与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大体上只会给世界带来以下两种前景:

  一个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存发展,必须寻求与开发新的能源。以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创造发明潜力而言,今后勘探出更多新的石油矿藏资源,与从其它物质中提炼出取代石油的新能源,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一个前景则是,随着石油消费的急剧增加与石油矿藏的日益减少,能源消费量巨大的世界大国,在争取石油资源以及控制石油运输国际航道方面将会加剧竞争。即使这种竞争不会以从前殖民帝国之间进行武力占领或相互瓜分的形式出现,但事关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这种竞争的不可避免性是可以肯定的。

  近年来中国石油需求量连年增加,去年升至3.2亿吨,跃居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及进口大国。目前每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增长中,中国要占41%。中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几乎占中国石油总需求的40%左右。到目前为止,中国主要是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石油,也尝试从中亚、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中国对石油资源需求的增加,也受到了各国注视,引发了竞争的敌意。西方社会有人认为,中国进口激增是造成

国际油价大幅上扬的主因,并且质疑中国油荒对世界经济造成伤害。在和平发展原则前提下,中国制订了“坚持以煤炭为主、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确立了主要立足国内的原则,在境内积极探矿采油。

  毫无疑问,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将对21世纪的地缘政治产生持久的影响。目前,中国探明石油储量约60亿吨,仅够开采20年,刚好是世界平均40年储量的一半。用60亿吨除以中国国土面积得到的石油丰度值,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以人口计,则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日前宣布在渤海湾发现规模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也应当看到,指望一个新油田来改变中国能源短缺的格局,也是过分乐观。中国去年消费原油3.2亿吨,其中有1.5亿吨源自进口。这就是说,即使将渤海油田的储存全部开采,也仅够中国用3年。而这块油田现时年产量只有100多万吨,尚不够中国半日的消耗量。即使未来将产量提升数倍,对于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未来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国仍然需要在全球各个地区寻找石油资源,石油外交的步伐还将要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