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石油大发现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15:28 《国企》杂志

  -本刊记者 余芳倩 崔艺凌 杜 亮

  冀东南堡油田的发现,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储量本身,而在于中国石油界在勘探理论认识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给中国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可持续增长打开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5月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简称中石油,0857.hk)宣布,“在渤海湾冀东滩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规模达10.2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几乎同时,“中国发现10亿吨大油田”的消息迅速见诸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和国际互联网。

  5月4日,中石油发布公告的第二天,香港

资本市场反应强烈。中石油股价当日飙升14%,创其上市以来单日最大涨幅;市值增加2200亿港元,一举超过汇丰控股,成为“港股王”。

  一夜之间,“冀东(jidong)”、“南堡(nanpu)”这两个对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十分陌生的地名成为全球财经媒体评论的焦点。

  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利好消息。”

  美国《福布斯》杂志指出:“这一发现无疑将缓解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压力。”

  《澳大利亚人报》指出,“石油大发现增强了中国的信心。”

  “石油大发现”不仅吸引了全球财经界的眼球,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数日之内,相关消息的跟贴达几十万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日在视察冀东油田时,称南堡这一“整装优质油田”为“40多年来中国石油勘探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冀东南堡油田”发现的真实价值?它对中国石油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中石油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原油生产主力军,发现一个“10亿吨储量规模的油田”,仅仅凭借的是运气,还是观念、理论或方法上的指导?接下来,《国企》将试图解剖这样一个“大发现”的价值、意义与规律。

  升起“稳定东部”的希望

  南堡油田目前发现地质储量规模达到10亿吨,考虑这一凹陷的石油丰度,预期将来总资源量可以突破20亿吨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工业主要靠东部渤海湾和松辽盆地的贡献。在中西部产量增长不及预期,东部石油产量下滑的情况下,南堡油田的发现为中西部石油勘探实现对东部的接替赢得了时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石油部就提出了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部署。由于东部大油田发现较早,开发强度大,都已经进入到开发的中后期,产量递减的趋势明显。目前,在中国,年产量上千万吨的油田共有5个,依次是大庆、胜利、辽河、新疆、长庆。五大油田中,只有位于西部的新疆和长庆近几年来产量呈递增趋势。作为中国石油业风向标的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从2002年的5000万吨级跌至近几年的4000万吨级。

  1975年发现、与冀东油田同处于渤海湾盆地的华北油田,从1977年起,曾连续10年保持年产量1000万吨以上,但此后产量衰减严重。2006年年产量只有440万吨。

  冀东油田即是在“稳定东部”战略下,于1988年成立的新油田。但一直以来,它在中石油十三大油田中属于不起眼的“小弟弟”,2006年原油产量仅为170万吨。在渤海湾盆地的七大油田中,冀东油田更是叨陪末座,是勘探面积最小、产量最少的一个。

  专家指出,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冀东油田2004年的评价资源仅为6亿吨。而目前勘探发现可以达到10亿吨,考虑这一凹陷的石油丰度,预期将来总资源量可以突破20亿吨水平,已经具备年生产1000万吨原油的资源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油副总裁贾承造认为,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发现,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必将带来中石油冀东油田原油产量的快速增长。

  按照中石油的规划,到2012年冀东油田的原油产量要达到1000万吨,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千万吨级油田。

  南堡油田的发现让冀东油田这个“小弟弟”有了向“大哥们”靠齐的资本。但更重要的是在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探区仍然可以发现大油田,对其他地质情况类似的油田增储是一个很大鼓舞。从而升起了我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东部”的希望。

  有关专家认为,“南堡油田发现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堡凹陷面积虽然很小,但在渤海湾盆地与南堡凹陷相似的构造有60多个,因此,未来在渤海湾盆地发现新油田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这对渤海湾盆地保持年原油产量6000—8000万吨水平持续40—50年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已经要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院要继续寻找“第二个南堡”、“第三个南堡”。

  “岩性理论”指导“大发现”

  “六年前,我们还是在摸索。如今,我们对岩性地层基本上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能有针对性地、成功率较高地来发现油气藏。南堡油田的发现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南堡油田的重大发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理论和认识突破为先导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指出,南堡油田的发现,是中石油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运用中取得的实践成果之一。

  “有了理论,就会找哪儿会容易出现按这个理论生成的油田,等于给地质家们找油提供了一盏指路的航灯。在地质家们原来觉得不行的地方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赵说。

  1941年,潘忠祥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其后,在国内,黄汲清、谢家荣相继大力倡导该理论。而这两人恰好是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的负责人。现在学术界已经公认,“陆相生油理论”是找到大庆油田的理论基础。此前,在国外流行的是“海相生油理论”。日本人在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期间,也曾在松辽盆地打了一些钻孔,但是受海相生油理论的局限,均无功而返,从此将这里列为“找油禁区”。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陆相生油理论”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从而在中国发现了大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体的油气储量,继大庆之后、形成了渤海湾、长庆、新疆等十几个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科麦奇公司作为中石油的风险勘探合作伙伴,曾经在如今发现南堡油田的同一地点,钻探了两口井,扔下几千万美元后,抱憾而去。此后,意大利一家公司也在该地区实施了钻探,同样没有发现工业油气流。

  “外国公司打的是直井。他们是认识上没到位,还以为是构造油气藏。我们研究后,认为是构造和岩性双重油气藏。可以通过打斜井找油。”赵文智说。

  “中国的石油工业经过50年的勘探开采后,容易发现的目标的多数都找到了,其他油都在比较隐蔽的目标里。就相当于一个军事目标作了伪装一样。”赵文智说,“现在剩余的油田根据我们的估测,大多存在于岩性地层里面。这类目标,用我们以往的技术看不到,要加一层新的技术才能发现。”

  2000年,中石油就根据专家建议确定了一个岩性地层油气勘测点。2003年,中石油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隐蔽油气藏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时任中石油总地质师的贾邦造建议把隐蔽油气藏改为岩性油气藏。中石油各油田副总经理以下的骨干,包括整个勘探系统的技术人才都被组织学习岩性油气藏的理论、更新思维,进行“洗脑”。

  在当时,冀东油田和华北油田的实践就已经在中石油内部引起强烈的反响。过去,找油找气,第一是要找“圈闭”,但华北油田在二连盆地的勘探中,打破了这种观念的束缚,依靠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新的物探及配套技术,找到了巴音都兰和乌里雅斯太两个5000万吨级的储量规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阻率低的层系一定是水层。冀东油田在分析柳赞油田的一个低阻层系的电测曲线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就是依据这个小小的差异,他们判断可能是油层,结果射开后发现了一个高丰度的油层。

  在听了时任华北油田副总经理杜金虎的经验介绍后,华北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唐智激动地说:“我在华北油田搞了一辈子勘探,那时候就觉得二连盆地还有文章可做,但眼看着产量由100多万吨往下跌就是找不到油在哪里。现在看到新一代勘探工作者获得这样大的突破,我由衷地高兴。”

  “中石油各勘探局一把手都学习岩性理论三年,那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的理论研究完了出本书就完了 。这次不是,又要提高认识又要推动勘探发展。”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说。

  最近几年,在中石油的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占到60%以上。运用岩性油气藏理论,中石油已经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嘎尔、四川、塔里木等盆地发现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

  “六年前,我们还是在摸索。六年后,我们对岩性地层基本上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能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成功率较高地来发现油气藏。”赵文智说。“南堡油田的发现更坚定了我们向岩性油气藏寻油的信心。”

  “精细勘探”结出的果实

  南堡凹陷的自上世纪70年代有所发现后,勘探形势长期裹足不前。老爷庙地区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功,增强了冀东人实现油田持续发展的信心。精细勘探最终带来了“大发现”。

  理论只是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油,但是真正要钻探出油必须依靠复杂和系统地工作方法。

  南堡凹陷的勘探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自上世纪70年代有所发现后,勘探形势长期裹足不前。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周海民回忆1989年,来到冀东的时候,当时油田的年产量只有35万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这里就是这么几千号人,每年产几十万吨油,维持着生活,维持着生活,谈不上发展。”

  从1992年到1995年,石油勘探几乎“颗粒无收。”到了1995年底,有关方面得出的开发评价结果是,可以动用的地质储量只有134万吨。大多数人认为,探井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5口至2口,已经被打成“蜂窝煤”状的老探区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发现。专家也断言,南堡凹陷“有油无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石油选择在滩海地区与科麦奇等两家外国公司进行风险勘探合作。依然一无所获。

  不过,石油工作者并未因此放弃追寻。冀东油田首任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曾赋诗言志:“休看弹丸地,龄齿心未移。”

  “科技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鉴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水平,地震资料的品质可能是关键。”周海民说,“只有把地震资料作好了,才能够把地下认识清楚,才能进行勘探。”

  当时,冀东油田邀请了全国的地震专家“会诊”,决定在老爷庙地区进行二次三维地震。三维地震就是通过三维空间研究地下地质条件的地震勘探技术。二次三维地震就是在已经做过三维地震的地区,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再作一次。也就是说,“推倒重来”。当时这么做,需要极大的勇气。

  1996年底,老爷庙地区启动了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工作。通过运用新的技术,得到的资料品质,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原来是支离破碎的,现在相对就比较完整。”中石油冀东油田的地质专家说。

  根据新的资料,1997年,冀东油田在老爷庙地区共打了17口探井,找到了1360万吨储量,是这个地区30多年来发现总储量的3倍。

  冀东人从此打了翻身仗。

  老爷庙地区二次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功,一举扭转了冀东油田多年勘探徘徊不前的局面,增强了其立足南堡陆地,开展精细勘探,实现油田持续发展的信心。冀东油田从上至下明确了南堡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凹陷,勘探开发还有很大潜力;明确了制约油田勘探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地震、测井技术;明确了冀东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要正视勘探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勘探工作的难度,为勘探工作者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明确了石油人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冀东油田领导班子适时确定了新的勘探工作思路。即在重新认识老区勘探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立足成熟探区新层系、新类型开展精细勘探二次创业,努力探索适合老探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新路子。

  冀东油田的精细勘探工作后来被总结为“六个精细”。2003年9月,中石油开始在油田系统推广其做法。

  2002年,中石油从外国公司那里收回了冀东滩海地区的探矿权。携老爷庙二次三维地震的经验,冀东油田在滩海地区进行了更大范围的三维地震采集工作。一次性得到了关于地下非常真实的地震反射信息。为南堡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5月,冀东油田在滩海地区、外国人钻探失利的地方打下了第一口探井——老堡南1号井。

  2004年9月29日,老堡南1井测试,日产油700立方米、气16万平方米。“南堡油田”苏醒了。

  2006年6月,时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的蒋洁敏提出“大油田、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的工作目标,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冀东建成现代化大油田。

  2007年4月,冀东油田第一口千吨井——NP1-P4井诞生。

  2007年4月,经过两年半的勘探工作,初步测算“南堡油田”地质储量10亿吨。

  一个引起世界关注的大型油田终于浮出水面。

  石油人优良传统与国家公司的责任

  作为保证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主要力量的中石油集团,始终把加强油气勘探业务放在首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工艺和技术,艰辛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又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人民感谢你们。希望石油工人继续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为国家多找石油、多产石油。”温家宝总理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视察冀东南堡油田时指出。

  理论、方法、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事实上最终都需要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石油勘探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没有勇于奉献、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是很难取得成果的。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大庆、发现胜利、发现华北都经历过万人大会战的壮观场面,通过大会战也磨砺了石油工作者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优良传统。

  世易时移,在中国石油勘探开采进入成熟期、精细化作业之后,这种会战的场面已经很难见到了。但是,石油大会战所形成“基因”在新时期石油人身上依然得到了体现。

  “我们不能选择大油田,但是可以选择把一个小油田做大。”冀东油田的石油工作者十分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

  而作为保证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主要力量的中石油集团,始终把加强油气勘探业务放在首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在2007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蒋洁敏总经理就提出,不断提高油气供应的保障能力,是履行“三大责任”之本,实现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之基,提高经济效益之源。最大限度地获得油气资源,是实现公司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必然要求。

  这种责任感也贯穿在中石油集团的整体工作思路中。

  据透露,为突破资源接替紧张的矛盾,确保实现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将投入70亿元资金,安排开展5大系列60项重大科技项目,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同时,中国石油还会投入10亿元建设重点实验室。

  2004年7月,当南堡油田打下第一口井、尚未出油的之际,时任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的蒋洁敏在听取了冀东油田的勘探汇报后,当场决定对其勘探投资实施计划单列,不再限制投资,开了中石油的先河。“打出来算你们的,打不出来算总部的!”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蒋洁敏8次听取冀东油田的专题汇报,4次到冀东油田实地调研。总部的强力支持坚定了冀东油田找油的信心。

  实际上,认识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创新,优良传统的张扬,国有企业责任感的体现,支撑了国人久违了的“石油大发现”。看似偶然的发现带有更大的必然性。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更多“大发现”出现。

  冀东-南堡油田

  冀东油田分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直属地区分公司,主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销售业务。南堡油田是冀东油田分公司的主体油田,位于河北唐山曹妃甸港区。

  冀东油田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地区,总部设在唐山市区。冀东油田工作区域北起燕山南麓,南至渤海5米水深线;西起涧河,东至秦皇岛一带;整个工区纵横两市(唐山市、秦皇岛市)、七县(唐海、丰南、滦南、乐亭、昌黎、抚宁、滦县)。区域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共有南堡、涧河、乐亭、石臼坨、昌黎、北戴河等6个凹陷和西河、老王庄、西南庄、柏各庄、马头营、姜各庄等6个凸起。最主要的生油凹陷是南堡凹陷。登记油气探矿权面积5797km2,其中陆上面积4345 km2,滩海面积1452km2。

  截止到2006年底,冀东地区探明含油面积65.9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923.69×104t(全部分布在陆上,并经国土资源部油气产量专业委员会评审及确认),可采储量5446.77×104t,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6383.54×104t,预测地质储量61483.02×104t,累计三级储量达101790.3×104t。

  冀东南堡油田是一个整装、优质、高效油田。储量规模大、油层厚度大,平均单井钻遇油层厚度达到80-100米;单井产量高、储量丰度高,已试油的直井单井日产80-100t,水平井单井日产200-500t,油田储量丰度达507万吨/ km2;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试采效果好,主要目的层埋深为1800~2800m。

  “10亿吨储量”概念是什么?

  中石油公告指出:“经钻井发现基本落实三级油气地质储量(油气当量)10.2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0507吨,控制储量29834吨,预测储量20217吨。天然气地质(溶解气)储量1401亿立方米(折算油气当量11163吨)。”

  “根据公告,南堡油田探明地质储量是4.05亿吨。如果按照30%~40%的采收率,可采储量约为1亿多吨。”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文驹向《国企》解释道。他指出,很多非专业人士把“10亿吨的储量规模”直接当成可以全部开采出来的原油产量,并据此做出可以“大大缓解中国石油供应紧张局面”的判断,实际上是一种“误读”。

  但他同时也表示,“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上世纪50年代末发现大庆油田的时候,当时的探明储量也不过8亿吨。

  此外,他认为,从单井出油量的指标看,“南堡油田”能达到单井日产500吨,这也是“很大的规模”。“单井日产几十吨就算很高了。上千吨在国内就非常罕见了。”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和张的观点类似。“探明可采储量1亿吨以上就算是大油田了。所以这肯定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大发现。”但他也表示:“实际能够开采出来的原油可能高于10亿吨,也可能低于10亿吨。这取决于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是否能将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转化为探明储量。”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按采收率30%和探明储量粗略计算,南堡油田的开采量可以达到1.2亿吨左右。他还表示,南堡油田4亿吨的探明储量,大体与目前塔里木盆地的情况相近,可以弥补东部油田减产或者缓慢增长的问题。

  著名石油专家陈淮的判断则更为保守:“探明储量和实际可开采储量有明显的差别。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探明储量达到4亿吨,那么实际的可采量能达到1亿吨就颇为难得了。”他还认为,冀东油田未来达到1000万吨年产量,显然难以填补中国在2010年需要2亿吨原油的巨大缺口。大庆年产量4000万吨原油的地位和作用依然无法替代。

    相关链接:

    中国油气勘探新趋势扫描

    宿景祥:继续在冲突中寻找石油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