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吉林大学30亿债务谁埋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1:46 南方都市报

  ●“中国最大”大学的扩张之路与负债之路

  ●它的财务危机彰显扩张合并潮之后的中国高校负债困境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就在各大媒体刊出教育部长周济否认高校“破产说”的第二天——3月19日,吉林大学在校内网上贴出了一则通知,宣布该校负债30亿元,并征集教师和学生出谋划策解决学校财务困难。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等都提交了关于解决高校巨额贷款的提案。吉林大学的自曝家底无疑使两会以来有关高校负债的说法有了明确指向,立即引发了众多评议。有人建议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出面挽救高校,也有人认为政府不应该“埋单”,还有人把高校与国企改革相提并论,甚至提出了看来不可能实施的方案:高校破产资产重组。

  所有的建议至少还要等待4个月才会知道是否可行。

  1999年后,中国的高校普遍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合并、扩张,但同时,也以创纪录的速度滑向负债。负债总量现在还难以准确估算,有的人说大体2000亿元,也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亿-4000亿之间。

  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宣布展开高校资产清查,在今年7月调查结束后,才能准确判断高校的负债总量。从这个意义上,吉林大学为研究高校负债困境提供了一个范例。

  “我们客观地把问题放在了阳光下,也是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高校债务这一普遍性问题引起重视,求得问题的解决”

  ——吉林大学宣传部长刘景辉

  “除了涨学费和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高校埋单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许只有高校破产才是上上策吧”

  ——网上有人建议让高校破产

  “极大”扩张负债之路

  吉林大学被长春人戏称为“极大”。一流大学,意味着“大师、大楼、大气,一个都不能少”。

  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的贷款高潮开始了。

  三年内,三家银行与吉林大学签订了总额为54亿元的贷款协议。吉林大学迅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在一次讲话中介绍,贷款用在了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等。此外,2000年,吉林大学组建了“吉林大学科技园”,同时,吉林大学还创办了一批企业。

  在迅速扩张后,2003年12月,吉林大学成为新增列的11所副部级高校之一。

  [负债30亿] “大师、大楼、大气,一个都不能少”

  吉大——“极大”,高额贷款开始了。2005年起,每年需向银行还贷约1.6亿元,加上贷款减少,意味着吉林大学每天要少花164万元

  吉林大学一名研究生在他的博客里抱怨,学校一直没有发放今年2月份的补贴。但在3月28日采访他时,他又表示,补贴已经发放,只不过晚了一些,“补贴并没有减少。这不能说明学校的财务状况。”这名研究生说,因为2月过春节,补贴发放可能因放假被延误。

  在吉林大学宣布负债30亿元后,这类消息格外敏感。

  30亿元负债对学生似乎还没构成直接的压力,不少学生表示知道了这条消息,但并不关心。虽然《通知》呼吁学生们也积极出谋划策,但受访的学生中,却没人知道自己的同学是否去参加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座谈会。

  在教师和更广的层面上,这类传言早就在扩散,该校党委书记张文显甚至被北京的朋友询问:“你们学校的工资是不是发不出来了?”

  吉林大学——这所中国最大的大学,现在被债务逼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在那以前,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诸如“得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正面消息。

  2004年下半年,吉林大学的财务环境还相对“宽松”,但2004年一过,危机就显露了出来。

  按照吉林大学官方说法,负债总量在30亿元左右,2005年起,每年需向银行还贷约1.6亿元,除此,由于贷款减少,学校能够使用的资金实际上每年减少了6亿元。这意味着吉林大学以后每天要少花164万元。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过上了最“富有”的一段时光。那时,吉林大学在5年前通过211工程预审,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随后,趁着全国的高校合并风,把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四所高校合并,4年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大。

  吉林大学随后被长春人戏称为“极大”,有句调侃的话叫做“长春市坐落于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内”;市区内到处挂着以“吉林大学”开头命名的牌子,吉林大学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教职工、学生人数,都创历史之最。

  下一步,吉林大学往何处去?

  当时的吉林大学领导曾最终决定,把吉林大学建设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有人评论,一流大学,意味着“大师、大楼、大气,一个都不能少”:“办大学一定要有‘大师’。‘大楼’也很重要,大楼就是硬件,没有硬件设施,科研条件不完备是不可能建设成现代化的大学,更谈不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气’就是一种学术气度、学术环境。”

  在吉林大学的发展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观点的影响。

  吉林大学培养过诸多学术大师,在2000年合校的当年,校方又邀请了杨振宁教授到学校为“求是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颁奖并作演讲,并建立了“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这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大师有了,大楼在哪?

  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现任该校党委书记的张文显在一次讲话中说: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殊照顾,高校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数年的高额贷款。

  2000年,吉林大学开始了巨额资金的冒险游戏。

  [迅速扩张] 三年贷款54亿校长奉命“堵枪眼”

  周其凤任校长后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当领导对我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是让你去堵枪眼!’的时候,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中国大学传统的主要收入有两块:学杂费和国家财政拨款。其中,财政拨款基本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几乎没有结余;收取的学费中,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其它用途。

  自2000年合校以来,吉林省对吉林大学的投资不足3亿元,而教育部的拨款也不能满足吉林大学越来越大的胃口。

  大学无法控制财政拨款,却可以提高学费。

  经相关部门批准,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一般类专业一年的学费上涨到3400-3700元,热门专业都在4200元以上,例如法学、经济学是4500元,医学类是5000元,艺术、新闻更高达6000-13000元不等,最高的是经济信息学院本科生学费,一年要交11000-14000元。此后在2001年,又提高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学费,从6000-12000元不等,一年后,研究生学费普遍上涨到10000元以上,最昂贵的是软件工程硕士,两年的学费达到32000元。

  截至去年,吉林大学已经成了吉林省最昂贵的高校之一,一家报纸介绍,吉林大学本科学费从3800-7000元不等,而当年吉林省全省高校平均学费标准是3500-4500元。但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显然还远远不够。

  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的贷款高潮开始了。

  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15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2001年11月,农业银行又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5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信贷综合授信。2003年5月,吉大与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15年期的19亿元贷款合同。

  三年内,三家银行与吉林大学签订了总额为54亿元的贷款协议。吉林大学迅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

  走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随处可见豪华的楼宇。新图书馆、理工教学楼、计算机楼、化学实验楼、东荣大厦等一批新大楼拔地而起。虽然学校行政办公楼还是一栋老楼,但楼下也停了一排奥迪轿车。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在一次讲话中介绍,贷款用在了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等。其中,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投入维修工程费用1.2亿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元,教职工津贴加离退休职工“阳光工程”花费10.65亿元。

  除这些开支外,还有两项开支很少被提及。

  2000年,吉林大学组建了“吉林大学科技园”,这个园区紧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一期建设用地26.2公顷,吉林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吉林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心,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吉林大学主管副校长任总经理,并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4万平米的创业孵化大厦。

  同时,吉林大学还创办了一批企业,截至2005年,共有97家,其中学校全资企业73家,控股12家,参股12家。

  办科技园、企业花掉多少钱目前还无从得知。

  在迅速扩张后,2003年12月,吉林大学成为新增列的11所副部级高校之一。第二年,担任校长仅一年半的吴博达调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正司级),而原任该职的周其凤院士调任吉大校长(副部级)。

  周其凤任校长后在一次讲话中透露:“我两年前来之前,这个地方是蛮困难的。当时教育部一位领导和我谈话,他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是让你去堵枪眼!我是湖南浏阳人,那个地方出过谭嗣同。当这位领导对我说‘你去堵枪眼’的时候,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我没提任何的条件。我来了。”

  [如何还债] “高校破产才是上上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周其凤上任伊始,就进行了一次全校规模的内部审计,以此为依据提出要控制新增贷款,从此吉林大学没有再大规模贷款。但很快,吉林大学就开始要面对高额贷款的巨大压力。

  2005年开始,吉林大学的债务危机开始显露,贷款受到限制,新增贷款必须上报教育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贷款,否则将追究责任。

  吉林大学用什么偿还债务呢?

  吉林大学的科技园到2010年要孵育20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薪企业,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但那只是个目标,还停留在规划书上;吉林大学创办、参股的企业2004年销售总收入也只有1.8亿元,该校宣传部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经济实体还无法给学校带来规模收益。与此同时,从2004年起吉林大学收缩招生规模,学费收入也减少了。

  一位教育行业官员评论:高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贷款大都用于征地、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等,形成了固定资产。它虽没有企业贷款风险大,但也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贷款取得高额利润。高校贷款过多,必然要造成大的风险。但在全国高校大举借债的2000-2003年,这种声音太微弱了。

  全国其它地区的高校也面临同样的窘境。

  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后,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5年间,全国高校校舍增加了3.2亿平方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与此对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还有人认为高校的总债务应该在4000亿-5000亿元。

  有人给出了高校还债的上、中、下三条对策。

  上策是高校实施自救,在政策允许下出让空置的土地、校舍,例如浙江大学以24.6亿元高价卖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校区地块。吉林大学有6个校区,8个校园,学校占地面积为661万平方米(9900多亩,将近一万亩),校舍建筑面积为340万平方米,此外还有6个体育馆,5个附属医院。校长周其凤去年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将“积极做好前卫北区和朝阳校区的房地产置换和开发工作”,但具体细节现在尚不得而知。

  中策是国家加大投资并引进民间资本。

  在美国,公立高校的经费约55%来自政府财政性拨款,高校还利用扩大招收留学生,发行债券,科研专利等办法筹措资金。同时,制度化的捐助也是重要收入。

  而我国教育财政投资2005年只占总财政支出的2.82%,如果增加到法定的4%,将新增投入2000亿元。3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江苏省高校现在有100多亿元债务,江苏省将通过“三三制”来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亿元,另外通过资金运作再筹集三四十亿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担。而在浙江省,省财政也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

  作为不发达省份,吉林省拿出几十亿元资金补贴高校似乎不太可能。在媒体对吉林大学负债情况报道以后,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政府没有一比一地用资源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教育部的发言暗示着政府埋单的可能,但目前吉林大学还没有收到任何这方面的通知。

  高校还债的下策是提高学生学费,但这样做将“危及根本,贻害无穷”。

  网络上有人建议让高校破产:“除了涨学费和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高校埋单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许只有高校破产才是上上策吧。”

  但也有人立即反对:“吉林大学就算还不起每年一亿多的利息你又能把它如何?那些当初疯狂给吉大贷款的银行真有胆子,或者它们真的会想到通过司法程序,申请破产保护,让法院把这所大学关闭,进行破产清算,拍卖掉校园来索回吉林大学欠下的巨额债务吗?让国有银行埋单,也不是一点理由没有。如果国有银行把这些高校的烂账一笔核销,就意味高校的借贷行为客观上是对财政预算进行了有力的‘纠偏’,政府至少在国民高等教育上的人均投入被大大提高了。”

  吉林大学宣传部长刘景辉对媒体说:“我们客观地把问题放在了阳光下,也是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高校债务这一普遍性问题引起重视,求得问题的解决。”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王雷 深度邮箱:shenduduzhe@126.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