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望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18:21 财经时报

  

  老北京们正在逐渐离开自己住惯了的老胡同,他们中有近十万人选择出走,在生活成本低廉的河北安家。

  被动性多于主动性的出走,带着惆怅,但却是市场规律促进资源再分配的体现。这些易地而居的北京人,发出了大京津冀地区概念正在形成,环渤海区域经济融合的信号。

  □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吴怀尧 实习记者 杨璐璐

  城里

  住在北京东四西花厅胡同31号院的老何,有天专门找了个机会爬到了旁边北京二中新盖的教学楼上,想看看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从高处看是个啥样子。站在那栋闪闪发光的新大楼上他发现,脚下那片

四合院看起来简直就是个灰色的破烂场。

  就是这片破烂场,曾是一个傲人的地界儿——西临王府井,南靠长安街,这里曾经是皇城根儿下众多王府的坐落之处。而就在3年前的某天,这里忽然失去了宁静。2004年4月,北京二中扩建工程启动,西花厅胡同的拆迁工作随之展开。

  告示的拆迁期限是2007年1月,眼下已是4月,180家住户却还有100家没动窝。已经搬迁走了的部分院落上新的运动场和教学楼已经建好了,胡同里的沥青路面也被来往施工的车辆轧的坑洼不平。

  老何不想走。“习惯了,从上小学起就住在这儿,地上几块砖我都知道,黑着灯都能走。”他念叨着。虽然现在住的很逼仄——老何家17平方米大的房子靠近31号院的门口,旁边没几步就是院子里住户公用的厕所。房门内,老何家不大的屋子里的东西多而杂乱,院子里的过道上也满是杂物。屋顶上铺了厚厚一层木板,是防漏雨用的。

  2001年从朝阳区某国营粮食部门的股份制改革浪潮中下岗的老何,眼下根本没有贷款买房的能力。而他拥有的17平方米老房,能拿到的补偿价是每平方米8020元,这在寸土寸金的东四,面对最低每平方米13000的价格,想买到同样17平方米的面积都是妄想。

  20多岁的女儿现在还和老何夫妻住在一间屋子里,“我的要求并不高,支持国家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政府的政策。可我挪一地儿,必须要比这儿宽敞点,但我不想去郊区。”老何说。虽然住得很拥挤,但现在老何一家至少还能充分的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出门300米就是东四南大街,东边靠着朝阳门南小街,女儿上班方便,买东西看病都不远。

  住在隔壁15号院的吴大妈却日夜渴望着能搬走。“房管会已经不管这片了,水电费大家也不交了,前两年发生居民和施工队的武力冲突时,连110都不愿管了。没有暖气,一下雨院子里满是积水,加上房子漏水,躲都没处躲”,吴大妈说,“哪怕我们再添几万能买个房凑合着住也行啊!”

  吴大妈很羡慕曾经的邻居邓大爷。邓大爷家的房子所在地属于二中扩建急需拆迁的范围内,如果不搬走就建不了新楼扩不了马路。所以,30平方米的房子得了105万的拆迁费,一家五口人在二环以里买到了一套二手的二居室后还有节余,欢欢喜喜地搬走了。拆迁费的等级分化更加刺激了这些留守的人们,“拆迁费要是不涨,这一片的人也是决不会走的。”吴大妈说。

  在这近乎执拗的等待中,让人焦心的还有越来越追不上的房价。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