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吉林大学贷款办校之困 每年需拿1.7亿元付利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2:00 国际在线(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941万平方米校区和1.7亿元利息

  李攻

  张文显在讲话中认为,2000年合校之后,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殊照顾,高校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数年的高额贷款

  这是3月26日清晨,7点半过后,吉林大学(下称“吉大”)前卫南校区的大门口开始热闹起来:一辆辆大巴满载教职员工鱼贯而入,校门内整齐排列的电动小巴士把匆匆而来的学子们送往一座座教学楼。

  前卫南校区仅是吉大众多校区之一。吉大在长春市有6个校区8个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此外,在珠海市,吉大还新建了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这些数字都足以显示吉大之“大”。

  相应地,在这个拥有近千万平方米校区的大学中,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63204人。吉大不无自豪地宣称,就在校人数而言,自己是国内综合性院校中的“龙头老大”。

  只是在“龙头老大”的光环背后,吉大的财务状况却面临困境。

  “吉大还能发出工资吗”?

  吉大党委书记张文显并不讳言吉大的财务困境。

  在3月23日出版的《吉林大学学报》上,刊登着张文显在2007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张文显在讲话中谈到,目前,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议论比较多的是吉大的财经困难,教师们对于科研经费不能正常支出和报销很有意见,北京有位朋友甚至问他:“听说你们学校发不出工资了,有这回事吗?”张文显认为:“这说明,财经困难已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着学校的形象。”

  吉大的财务到底紧张到了什么地步,以至于影响到了学校稳定?

  3月19日,该校财务处的一份《通知》这样说:“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1.7亿元,学校的可支配资金大大减少。”

  早在2005年,吉大的贷款就受到了限制。这份《通知》说:“鉴于我校的财务风险较大,并经国家审计署审计意见披露,国家决定,从2005年开始,我校新增银行贷款必须上报教育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贷款,否则将追究责任。”

  外部融资已不可能,又需要支出大笔利息,吉大遭遇财务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通知》显示,根据吉大财务处的计算,吉大相当于每年减少了6亿元以上的周转资金:2001~2004年,吉大年均贷款收入4.6亿元,而现在贷款没有了,每年要加上需拿出1.5亿元付息。

  吉大宣传部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沉重的利息负担压得吉林大学难以抬头。”

  “在(前期)贷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还大量调剂使用校内沉淀资金,形成巨额内债。所以,我们现在是外债加内债,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张文显在讲话中这样说道。

  吉大财务处的那份《通知》也说:“自合校到2004年底,我校的财务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当时的资金供求缺口一方面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予以弥补,另一方面,学校科研经费等沉淀资金也被大量用于周转使用。当然,伴随宽松的经济环境的是我校巨额的内外债务。”

  财务困境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这一点。

  有吉大学生向记者反映,现在吉大前卫南校区在建的食堂就每月从国家发放的学生补助中扣款。对此,本报记者向吉大宣传部相关人士求证,该人士表示,扣学生补助是不存在的,但有时候可能有缓发的情况。

  记者在食堂施工现场看到,这座建筑面积为14936平方米的建筑,原定于今年5月10日竣工。现在刚刚封顶,离竣工尚需时日。

  没有钱就贷款

  张文显在讲话中称:“是贷款保障了学校融合,加快了学科整合,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由于缺钱就可以贷款,在客观上造成了大手大脚,不计成本,铺张浪费,甚至贪污挪用等经济现象的发生。”

  一个“缺钱就可以贷款”,多少说明了吉大现在财务困境的内在因素。

  2000年6月12日吉大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大。

  最初,“新吉林大学”可以说是银行的“宠儿”。根据公开报道,2000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将为吉大提供15亿元人民币贷款,全力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到了2001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又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五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人民币信贷综合授信。

  这笔授信除了重点用于支持吉大进行基础部项目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分校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建设等方面外,还将为吉大有技术发展前景、市场潜力大的项目优先提供风险投资、风险控制和境外上市等方面的服务。

  张文显在讲话中提到,贷款用在了自筹基建、征地、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支付贷款利息等。其中,新增建筑面积58万多平方米(现在吉大建筑面积近326万平方米)。投入维修工程费用1.2亿元,购置仪器设备和建设实验室9.4亿元,教职工津贴加离退休职工“阳光工程”花费10.65亿元。

  2005年开始,“贷款链”断裂迫使吉大另想办法。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就是“开源节流”。2006年,吉大额外争取财政部修购专项、地方政府拨款等资金1.05亿元,2005年到2006年清理学生欠费1.65亿元,同时连续两年压缩行政性经费10%~20%,加上实际支出过程中压缩支出,当年节省费用近8000万元。

  合并及扩招之弊

  张文显在讲话中认为,2000年合校之后,学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与之适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国家并没有对合并学校给予任何特殊照顾,高校唯一的办法是贷款,连续数年的高额贷款。

  吉大一位内部人士则认为,合校以后因为需要安置原有高校的后勤和行政人员而导致机构臃肿和冗员太多,这大大消耗了资源,浪费了财政经费。

  这位人士举例说,原有的5校都有自己的附属车队、后勤,有些还有学校、幼儿园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的领导(处级最多)合校以后基本都被吉大接收了。并且这种接收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封不动的,按照过去的模式接收——这就意味着在6个校区都存在着这些职能重复、消耗资源、浪费财政经费的附属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吉大现在有教职工人数16201人,其中有教师6059多人。

  高校扩招也加重了吉大的负担。吉大宣传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03年,吉大招生人数达到历史高峰,当年招生本科及研究生达到2万人。“学生需要教室,需要食堂,需要宿舍。吉大的建设速度无疑要加快。”

  但从2004年开始,吉大开始缩减招生规模。按照上述人士的话说,“吉大有点吃不住劲了。”

  前文提到的吉大财务处《通知》也说,有些高校铺了摊子但教学质量不高,其毕业生在职场上屡屡受挫,就应该坚决收缩战线,把多余的设施清理变现。

  解决之道

  3月23日的《吉林大学学报》上,还刊登了吉大校长周其凤的讲话,他认为,“2007年学校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财务困难”。

  这让吉大不得不苦苦寻觅解决之道。

  新闻媒体对高校债务负担的报道或许会成为吉大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按照张文显的说法,“吉大肯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在讲话中张文显认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已经注意到高校巨额贷款这种情况,社会舆论更是大量报道这种情况。中央和教育部门总要有积极的解决方案。他表示,吉大将会同教育部和省市政府出台“解困计划”。例如,继续争取教育部的支持和帮助,增加一些专项经费,缓解由于自筹经费搞基建而产生的新的困难,争取吉林省政府共建经费多拨付一点,早拨付一点,争取财政贴息或者允许通过贷款来支付利息。“要积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扩大创收,保证学费等收入应收尽收,禁止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同时,吉大还向学校的教职员工问计。按照吉大宣传部人士的说法,“自己的问题还要自己人想办法解决。”

  现在,吉大开始在土地资产上动脑筋。周其凤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将“积极做好前卫北区和朝阳校区的房地产置换和开发工作”。但具体细节现在尚不得而知。

  对吉大来说,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或许是缓解银行的利息压力。吉大宣传部相关人士说:“如果政府方面能够为吉大的贷款贴息,学校压力就会减轻许多。现在学校贷款和其他企业商业贷款一样待遇,并没有得到额外眷顾。而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贷款利息是由政府贴息的。”

  上述人士称,现在银行都是市场化了,再像过去那样政策性一笔勾销已经不可能了。利息问题即使解决了,多达20多亿的贷款本金怎么办?这位人士也说不出一个解决之道,毕竟高校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相关报道:

    千亿元贷款 高校如何寻找解决之道

    教育部官员称政府应加大投资 化解高校贷款风险

    教育部:政府应帮助高校化解财务危机

    浙江财政40亿为高校贷款贴息 解决高校债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3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