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万里行有感:跨国并购潮中的民族品牌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 15:11 新浪财经 | |||||||||||||
新浪财经讯 由国家商务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品牌万里行--厦门行”将于7月10日至13日在厦门举行,7月11日,“品牌万里行--厦门行”暨首届两岸品牌论坛在厦门隆重举行。厦门众多知名品牌参加会议,与各媒体进行座谈。 对于近期工程机械行业一些焦点问题,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刚向新浪财经表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趋势近年来日益加剧。收购中国装
对此,何刚说:“20年前,欧美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只是一张图纸(技术),拿走的是中国市场的利润;20年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只有资金,想从中国拿走的,不仅是利润、市场、产品,最终想拿走的,是你的品牌”。 “这个变化,要引起国人的警觉”,何刚说:“我们不反对与国外公司交流、合作,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我们的品牌为代价”。 近几年,强调缺乏品牌、打造品牌、提升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而厦工的这一忧虑折射了目前中国品牌战略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崭露头角的民资品牌的安全和发展问题。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妨让我们以近来沸沸扬扬的徐工并购事件入手进行一些深入分析。 徐工事件回放 民族品牌亟待得到保护 外资品牌对国内品牌的渴望可从“凯雷收购徐工”事件窥其一斑,徐工集团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老牌企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处于行业龙头地位,众多产品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徐工”品牌已成为竖立在机械装备行业一块金子招牌。 2002年徐工集团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决定引进投资者,进行改制,立刻吸引众多国外战略投资者,包括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和花期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外投资者看重徐工品牌,想控制徐工品牌。随后凯雷投资被确定为投资方,但政府对凯雷收购行为作出一系列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保留“徐工”这一民族品牌。 最近在徐工收购事件在机械装备行业内沸沸扬扬,一个民族品牌的丧失不仅仅是对企业、行业的巨大损失,更是对国家的巨大损失,因为品牌毕竟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和揭示。培养一个民族品牌极其艰难, 徐工事件为品牌安全敲响警钟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目前总体看法是中国目前自主品牌的发展还非常薄弱,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机会寥寥无几,与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经济增长方式更多依赖粗放式增长为主,品牌附加值低,对经济贡献度低。因此,才有商务部薄熙来部长所说的“出口八亿件衬衣才能买一架空客A380飞机”的窘局。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形成的一定行业龙头所拥有的品牌被外国投资机构虎视眈眈,视为争夺目标。 如何进行品牌保护工作 首先,政府对品牌保护要有所作为,“促进”与“保护”是政府在国家品牌战略中的两大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认为,政府有所作为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品牌战略推进计划,设立具体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国家品牌战略。创造良好的品牌孕育和商务环境,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和 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与推动企业、行业建立与完善自有品牌的创造及发展机制,以及品牌的管理与保护机制;推动企业成为品牌发展与保护的主体。在遵守WTO相关规则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为企业的品牌建设服务。采取各类政策扶持措施,积极培育和推广民族品牌,进而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构建包括品牌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品牌在市场中的正当权益与公平竞争,对内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形成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政府三体联动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进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对外强化我国商品和服务品牌与 商标的海外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机制,维护企业的品牌利益。专业人才的培养,品牌知识的普及等。其次,需要企业确定品牌保护策略,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得到教训,由于我国企业品牌保护不利,其商标被人抢注现象比比皆是,出现麻烦的不在少数。“大宝”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被一名荷兰人注册;“红星”二锅头酒在欧盟、瑞典、爱尔兰、新西兰、英国等国家被一家英国公司抢注;“长虹”电视在泰国被抢注;上海冠生园食品总厂的“大白兔”商标在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和英国都曾被抢注。如果国内企业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品牌,那么将来在国际化竞争之下,就会失去竞争力。同时,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世界,也必须先上好品牌保护这一课。 另外,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重视民族品牌保护,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来之不易,全社会要普及批名牌知识,培养民族民牌保护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要提倡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要培养在品质类似时优先选择民族品牌的社会氛围,日本、韩国这一方面有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总而言之,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形成保护民族品牌的合力,着眼于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中国品牌战略才能不断发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黄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