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改革:获益者为何成为指责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7:19 每日经济新闻 | |
叶檀 每经评论员 美国的行政部门与国会山上的人惯唱红脸与白脸,以达到促进中国汇率市场化的目的。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比1的心理关口,达到去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新高点。 汇率的提升具有象征意义,却并不能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也无法让人们忘记美国乃中国现行经济政策得益者这一事实。也许正是基于利益与风险的考虑,美国政府近日没有将中国纳入汇率操纵国,不过,指责与制裁之剑随时悬在中国经济头顶,汇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个获益者成为最有力的指责者,似乎不符合逻辑。事实上,国内的金融专家多次愤愤不平地指出了这一点,却无助于改变如下现实:对中国汇改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美国,而且来自于几乎整个发达经济体。 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才能得到应对之策。 这些国家不知道 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问题吗?不了解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作为均衡器吗?非也,国外此类文章汗牛充栋,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屡次呼吁,人民币汇率帮不了美贸易逆差的忙,这是世界经济结构与美国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后果。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也说,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较高,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另有原因,但美国政治家们往往擅长于找一个替罪羊来转移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上个世纪80年代是日本,现在轮到了中国。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汇率一旦市场化,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人民币很可能不是升值而是贬值。不过,这些基于工具理性的道理无法说服那些顽固的市场派。我曾看到过一个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的文章,他承认,或许美国在现行中美贸易中受益,但是,他强调,不希望看到在政府操控下决定由市场的哪部分受益,这应该由市场自身来决定。所以,目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核心不是谁受益的问题,而是使一部分市场主体遭遇不公平的大是大非问题。 显然,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原理,也是市场派的一贯主张。应该承认,市场化是中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大方向,但却是一个长期目标。基于中国经济结构的现实情况以及金融的脆弱性,我们无法很快在汇率形成机制上达到彻底的市场化。 矛盾聚焦于此,注定是一场很难沟通的对话。如果人民币汇率彻底放开,一旦打破目前国际贸易与中美两国国内经济的均衡,拖累的将是世界经济。试想,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引擎发生问题,波及面将有多大。但西方有许多人不管这些,他们将经济利益、国内矛盾与市场意识形态搅和在了一起,浑然忘记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对于约束条件的考量。 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奉行过特殊的闭关锁国,即以高额关税与封闭市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实体。事实上,除了美国这一特殊的国家之外,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起始阶段都依靠过封闭市场这一招术。如果这一政策放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下,一定会遭遇最严厉的抨击,但缺乏历史感的人们忘了,如果不是重商主义政策,英国的海外贸易和纺织业等等根本发展不起来。 现在,这些国家在汇率方面,要求中国超越历史阶段,一步就走向彻底的市场化。诚然,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中国无路可退,只能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数百年走过的路。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但是,如果这些国家要求我们在数天内达到他们所设定的市场化标准,只能视之为不通情理地捣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清楚而坚定地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