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危机年还在延续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3:52 舜网-济南时报 |
见习记者 董钊 实习生 周汶霏 “危机年”还在延续 2005年被许多跨国企业称为“危机年”。在这一年,有关知名品牌安全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从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到雀巢奶粉的“碘超标” ;从哈根达斯的“黑作坊”到“黑香油”流入家乐福,多家企业身陷“质量门”。进入了2006年,麦当劳、索尼、杜邦等知名品牌依然风波不断,博士伦、可口可乐、百事等又“后来居上”。基本消费品一系列“不安全”的信号让消费者频擦冷汗。“危机年”还在延续…… 用“黑色二月”来形容麦当劳、博士伦等几家美国跨国公司当月的处境并不为过。麦当劳先是在美国的薯条产品爆出“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紧接着又传出其在售薯条中“含有小麦和乳制品等潜在过敏原成分”。 和美国麦当劳公司比起来,该国博士伦公司的处境也不好过:2月,新加坡出现39例眼角膜真菌感染的病例,其中34例曾经使用过博士伦润明护理液,令博士伦一时处境尴尬。此后,在我国香港地区也爆出类似问题。 谈到产品质量,“可致癌”一词近年来一度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有关特富龙致癌的说法已算是“旧闻”了,早在2004年7月,美国环保署称,杜邦生产特富龙所用的材料PFOA可能致癌。今年2月,“特富龙致癌”一事又被重提。紧接着,在3月初,可口可乐公司又被传其生产的美年达、芬达等软饮料中含有的苯甲酸纳(防腐剂)与维生素C(抗氧化剂)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致癌物苯。 然而,麻烦不断的的可不只有美国这一个跨国集团的“云集地”。继2005年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六款相机被查出存在质量缺陷之后,今年2月,在索尼公司部分型号的液晶背投电视和液晶电视的软件中,又发现存在计时错误,相关索尼问题电视已遭“事实撤柜”。 能否实现品牌自救 面对接二连三的风波,各大跨国企业反应不一:有的表现很是积极,通过有效的市场操作手段来进行有利于企业的引导,将风险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内。而有的则面露难色、疲于应付,在风险控制上显得有些惊惶失措。 去年年初,在发现两种产品的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之后,百胜餐饮集团即发表公开声明,停售了问题产品,并推出整改措施,严把食品安全关。这种态度是公开、透明的,比遮遮掩掩更能消除人们的疑虑。 以往麦当劳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总是心平气和地低调配合调查,不动声色地通过转移公众注意力达到转移矛盾的目的。但是自去年底,麦当劳中国公司在爆出“反式脂肪酸”问题之后,很快发表声明,称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地区所售薯条使用的是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橄榄油,而后又“出尔反尔”,称其使用的不是橄榄油,而是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棕榈油。这一系列的活动虽然积极,但还是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 相比之下,博士伦的举措显得有些缺乏诚意和善意:他们一面化解消费者的顾虑,一面与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希望获得继续销售的“市场准入”。在中国内地,博士伦护理液既未退货也未停售。公关人员称,由于目前在中国内地没有发现类似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病例,因此在这里不能退货,同时也没有在中国内地暂停销售的打算,但“会密切留意各地的情况,同时与有关部门紧密联系”。 杜邦公司面对危机时的态度则稍显暧昧。公司虽然积极配合美国有关方面做出调查,但同时也表示,不同意美国环保署科学顾问委员会在报告草案中所做的有关致癌性分类的建议。“特富龙”事件从去年拖到今年,一直还没个准信,消费者难免犯糊涂。 同样,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公司对旗下的美年达、芬达饮料可能致癌一说,态度也相当强硬:“可口可乐产品是安全的”、“芬达可能致癌的说法属于曲解”。 国内一位知名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危机公关措施,只是商家的“自证清白”,却根本拿不出充足的“清白认证”的证据,多少让消费者有些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