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10:32 金融时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

  五、企业综合运用多种避险工具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为深入了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具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还对外向型经济占比较高的十个省市的323家企业(包括中资企业、跨国公司,生产型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大中小各种规模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8-9月,贸易融资在各类避险方式中居首要地位,占30.8%,但占比同比略有下降。从贸易融资构成看,福费廷这一中长期贸易融资方式使用比例同比明显提高(5个百分点),打包贷款等其他贸易融资方式比重也有所增加,反映出企业应对长期汇率风险的能力提高。

  同时,企业避险方式更加多样化,其中,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

理财产品的使用比例依次为28%、6.1%和0.8%,同比分别上升0.8、1.6和0.5个百分点。由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扩大,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建立,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远期结售汇在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中的使用量占比保持了绝对优势地位。同时,8月份新推出的外汇掉期业务的使用比例也已达到3.3%,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

  调查结果也揭示出当前企业应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中资外向型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和知识储备上准备不足;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避险工具的动力不足;企业使用避险工具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相称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展外汇市场、加强金融机构微观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逐步予以解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逐步趋于平衡,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大,累积时间长,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内外原因。国际收支大额顺差既是我国经济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特征,也是我国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同时,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内消费增长相对较慢,国民储蓄持续大于国内投资。此外,政策和体制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际收支顺差。譬如一直延续外汇短缺时期确立的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国内资源价格未完全反映其稀缺程度,劳动保障和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出口商品价格对资源、劳动和环境污染的补偿不足,客观上强化了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等。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仅仅由汇率来承担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是不够的,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动对外经贸、资源价格、外汇管理、劳动保障、环境补偿等制度改革,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六、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简化核销手续,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和个人因私购汇指导性限额,大幅简化居民个人购付汇凭证和手续。开展大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试点,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先行先试的九项外汇管理措施。规范和引导境内机构和个人以特殊目的公司形式从事境外股权融资和返程投资行为。二是对银行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改进汇价管理体系,扩大银行间非美元货币汇率浮动区间和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价差。三是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支持境内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担保,在边境地区实行更加灵活的境外投资政策。2005年,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经外汇局核准汇出45.6亿美元,其中购汇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9倍。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规模与范围,支持国内资本市场发展。2005年新批或允许增资的QFII为17家,批准投资金额22.2亿美元。四是加强对短期外债等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强化对进口延期付汇、出口预收货款等贸易信贷资金的管理和监控。严格控制中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规范特殊类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借款行为,将跨国公司使用境外关联公司的资金纳入外债管理。加大外汇检查和反洗钱工作力度,打击地下钱庄等非法外汇交易,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2005年,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流动性充足,债券品种进一步丰富,企业海外融资较多,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结构变化明显,企业债融资比重明显上升,贷款和国债融资比重下降。全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国债和企业债融资的比为78.1∶6.0∶9.5∶6.4。

  表3: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4)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