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相继出台了劳动力转移培训、清理拖欠民工工资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工务工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重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成为2005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00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18.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除1984年是负增长以外,其余各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增加额呈现底部逐级抬高、波浪式上升的特点。(参见下图:1990—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额)改革开放以来,仅有2000年和2005年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额超过了100元;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额较2000年创下的历史高点123元高46元,高出37.4%。
2、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及收入结构的优化。2005年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6.5%,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7.1%提高到39.2%,反映了农民收入多元化的趋势。
3、务工收入增长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加的主要来源。2005年,在工资性收入增加额中,农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人均得到的收入比上年增加19元,对工资性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11.3%;在市内务工的人均收入增加73元,贡献率为43.2%;在市外务工的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77元,贡献率为45.5%。在市内和市外务工的人均收入增加额合计150元,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7%,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4、推动工资性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水平上升。由于本乡镇内工资性收入就业人员减少,使得工资性收入就业人员比上年略有下降,下降了1.1%;因工资性收入就业人员减少而使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减少13元,对工资性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为-7.7%。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特别是2005年国家加大了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又着力改善务工环境,继续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务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2005年,工资性收入人员平均每人的工资性收入为4552元,比上年增加782元,增长20.7%。由于工资水平的大幅增长,使得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182元,对工资性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到107.7%。
5、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收能力成为农村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本原因。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与农民收入高低呈正比,而产生农民收入内部差距的重大原因不在于家庭经营收入,而在于工资性收入。按照纯收入五等份分组,2005年与上年相比,20%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增加16元,增长3.9%;20%高收入人群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269元,增长14.3%;高收入人群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额比低收入人群多253元,增长速度比低收入人群高10.4个百分点。从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来看,虽然贫困地区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94元,增长速度达到12.8%,但与非贫困地区相比,人均工资性收入仍然少130元,增长速度低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