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就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表示,主要是考虑到我省经济总量基数较大,主要精力应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
提交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主持省委常委会和有关会议,对《建议》
稿多次进行研究和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到有关市、部门和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省委专门成立了省委九届七次全会文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建议》的起草工作。整个起草工作历时半年多,十易其稿。
10月2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了说明。本报今天刊发其中部分内容,全文见今天《南方日报》。
“十五”情况
我省“十五”计划任务可全面顺利完成
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前提和根据。《建议》指出,“十五”时期是我省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经济实力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上新水平,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有新突破,社会事业有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这个判断是实事求是的。
五年来,我省保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据初步预计,“十五”计划任务可全面顺利完成。一是经济发展提速,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十五”前四年平均增长12.4%,至期末预计年均增长12.3%,比“九五”时期增长水平高2个百分点。“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预计五年接近翻一番,期末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继续居各省区市第一位。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高级化和重型化步伐加快,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汽车、石化、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一大批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工业在轻重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将由“九五”期末的43.3%上升到52%左右。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三是改革开放迈上新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大幅减轻。投融资、文化、粮食等体制改革有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预计五年进出口总值累计达1.2万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出口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左右,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长水平高约1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突破600亿美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四是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五个山区市生产总值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喜人局面。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珠三角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突出实施十项工程。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提前一年实现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提前三年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铁路建设全面推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快。电力建设成效突出,预计2005年省内实际发电装机容量比“九五”期末增长51%,达到4812万千瓦。防灾减灾和供水能力增强。六是和谐社会建设开局良好。文化大省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十项民心工程”进展良好。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和4%左右。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
面临的形势
总体上我省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建议》指出,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一方面有利于我省全面参与国际与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我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国际石油价格高企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新情况又使我省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市场空间巨大,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并迅速崛起,呈现“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格局。区域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使我省既面临着以合作促发展和市场回旋空间扩大的有利条件,又面临原有优势弱化的挑战,竞争压力加大。从自身条件看,我省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特别是能耗较高、污染较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仍在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等。对此,我们在制订“十一五”规划中心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指导思想
最鲜明、最突出的就是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一指导思想,最鲜明、最突出的就是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为此,《建议》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六个“必须加快”,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的重要保证,是我省“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的原则。
“十一五”发展目标
确定9%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科学客观的
《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技、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又充分体现广东的客观实际,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黄华华着重就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目标作简要说明:一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和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与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提出的目标是一致的,也符合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6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0.3%,“十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12.3%。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一五”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建议》把增长目标定在9%以上,而不是10%以上,主要是考虑到我省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而且经济外向度较高,易受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应留有余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而人均生产总值至2010年要达到比2000年翻一番,即使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年均增长只要达到4.6%即可实现。因此,确定9%以上的增长目标既积极稳妥,又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的要求,是科学客观的。二是“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这是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求和我省的客观实际提出和确定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0年至2004年,我省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65吨标煤下降到0.95吨标煤,年均节能率为3.6%,以能源消费翻两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半。近年来我省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能源制约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但节能降耗的潜力也还很大。只要各方面切实重视,政策措施到位,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即“十一五”期间的年均节能率达到2.8%,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我省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同时考虑到我省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将继续加速发展,所以我省提出的能源降耗目标低于全国20%的要求。
如何实现目标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实现“十一五”的奋斗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为此,《建议》在提出“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时,十分重视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和增创新优势的关系。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特别是传统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创产业新优势;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发挥敢创敢试、大胆实干的精神,增创体制机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合作发展等新优势。
二是发展外源型经济和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关系。要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外源型经济,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特区、珠三角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推动我省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发达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为此,要求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经济特区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努力使自己成为增创新优势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强化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立足自身发展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广东的发展与世界、与全国紧密相关。我们既要立足自身,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和提高发展质量,又要不断加强与世界、与国内兄弟省市区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重点要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加强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
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
六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认真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增长目标为何不是10%以上
《建议》把增长目标定在9%以上,而不是10%以上,主要是考虑到我省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而且经济外向度较高,易受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应留有余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而人均生产总值至2010年要达到比2000年翻一番,即使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年均增长只要达到4.6%即可实现。因此,确定9%以上的增长目标既积极稳妥,又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的要求,是科学客观的。
重视处理六个关系
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和增创新优势的关系;
二是发展外源型经济和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关系;
三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特区、珠三角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是立足自身发展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
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六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要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经济特区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作为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之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增创新优势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强化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更加重视推动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以县域经济为载体,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发展条件、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东西两翼跨越式发展和广大山区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