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家解读央行报告:紧信贷不等于金融紧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07:53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郭凤琳 北京报道 物价、信贷和外汇产品创新,是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出炉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引人注目之处。对此,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解读。 外汇占款压力依然存在
央行报告认为,CPI三季度可望保持平稳下降,但四季度将有所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央行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在于对货币投放渠道的担忧。因为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通过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的格局。今年上半年内需下降,并转化为外需上升,贸易顺差创出历史新高,如果下半年消费、服务业等方面的内需跟不上的话,在投资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将已经形成的产能进一步挤压到国际市场,必将形成大量贸易顺差,再加上持续的资金流入,将导致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增长。由此,大量外汇占款的投放仍不可避免。虽说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减缓这种趋势,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则表示,不同意央行对四季度价格走势的判断。他说,通货紧缩始终是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压力,今年四季度物价不可能出现上涨,除非四季度地方政府集中出台关于水电等公共产品的价格调整措施,否则全年物价涨幅会保持在2%以下。作出这种判断,是因为从测量核心通货膨胀的水平来看,中国一直比较稳定,零售物价的下落有强大的惯性。按照这种趋势,到2006年三季度,价格增长水平就会下降到0,通货紧缩的局面明年不可避免。 紧信贷、宽货币格局将持续 在央行2004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2005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是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半年过后,央行在此次报告中则预计,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2.3万亿—2.5万亿元。这种调整是否意味着现实中“紧信贷”局面的持续? 钟伟表示,2.3万亿—2.5万亿元这个目标是一个相当高的信贷增量。虽然从4月份开始至今,货币供应量已有所回升。但是在“上头热、下头冷”的格局下,全年能否完成既定信贷目标值得怀疑。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依然不通畅,银行资金充足,但大都进入货币市场,进行拆借和投资债券。目前企业效益滑坡,利润增速不断下降,因此银行更注意资产风险,不愿过多贷款给企业。 巴曙松则认为,从央行近几年全年信贷预定计划和实际增长情况对比来看,实际波动很大。央行近3年的货币投放都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信贷调控表述为区间形式,反映出央行更多考虑到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的现实:降低信贷投放,转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运用。 不过,巴曙松也指出,信贷的紧缩并不意味着金融紧缩。实际上,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其他直接融资如短期融资券来解决资金问题。资本约束可以带来金融创新,如果没有资本约束,商业银行就没有动力进行金融创新。而且,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部分中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这样,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紧缩的效应就不会那么大。 外汇创新产品有望年底推出 对于央行在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和各种外汇衍生产品,尽快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等产品”,钟伟称,现在外汇市场只有4个本外币的即期品种和8外币的即期品种,没有任何远期和掉期品种,这使得只能境内交易的银行不可能规避汇率风险,企业也只能通过少量的远期结售汇来规避风险。所以,推出人民币对美元的远期品种、以及外币对外币的掉期品种,是给商业银行提供风险规避手段的必要举措。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很有可能推出这两个品种,否则有管理的浮动就不能实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