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统计局 > 正文
 

抓住机遇 实现福建非公经济历史性跨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0:11 国家统计局网站

  党的十六大指出:“放宽国内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国务院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思想和政策上的障碍。本文利用福建省非公企业景气调查和专项调查资料,透视现状,剖析问题,分析障碍,提出建议,以期对福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发展现状

  (一)非公经济作为福建省经济肌体中最具活力和生命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统计显示,2004年福建省每100个下岗职工再就业中,有65人是受益于民营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全省GDP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半壁份额,与公有制经济并驾齐驱;民营经济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的地方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2005年前4个月福建民间投资高达170.9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0.7%,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9.7%;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4年民营企业对外出口额达到53.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6%。越来越多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参与到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有13家企业进入2004年度全国进出口及出口额的百强榜。

  (二)非公企业运行景气较为平稳,大多数企业运行状态良好

  2004年反映非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始终在130.5-135.9中度景气平台上运行,显示出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上半年,受能源、原材料等基础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和宏观调控滞后效应,以及中外贸易磨擦等不利因素增多的影响,非公企业景气指数有所回落,一、二季度指数分别为126.9、128.7,继续运行在中度景气区,大多数非公企业仍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与2003年相比,非公企业景气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注册类型企业景气指数均有所上升。二是企业经营发展态势较为平稳,未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三是民营优势企业的景气度比外商投资企业景气度高,显示出历经市场经济磨练的本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已有长足进步。股份制企业的景气度最高,保持在138.9-150.9的中、高度景气区,外商投资企业次之,运行在129.7-139.9之间。

  二、存在问题

  从全国范围看,福建省非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虽然福建非公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在总量上、规模上还偏小,与浙江、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差距悬殊,与福建发展的自身需要不相适应。全社会各类创业者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一)引入外资与全国及周边省市相比正日益拉大

  商务部数据资料显示,2004年福建省吸收外资增长势头明显落后,合同外资和实际到资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全国20.8和28.5个百分点,合同外资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的第6位后移至第9位,实际到资由上年第5位后移至第10位。引进的外资项目多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截止2004年末,全省历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不足一成。目前,世界500大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落户我国,但到福建省投资的只有70多家,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周边省市。从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看,福建外商投资企业的景气优势正在缩小。

  (二)民营企业虽然遍地开花,但龙头企业偏少

  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必须要有带动一个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大企业。龙头大企业是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领头雁,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引领当地企业共同提高综合竞争力。目前福建省龙头民营企业明显偏少。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福建省只有4家企业上榜,不及百分之一,比例显然过小。仅为同期浙江省188家企业的2.1%,差距十分明显。根据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家民营企业竞争力调查,福建周边的省市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江西等均有民营企业入围,但福建却为空白。

  (三)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

  自2004年一季度,反映福建非公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和对本行业发展前景看法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创新纪录之后,连续4个季度因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等变数影响,该项指数有所下滑。近期随着不利因素效应的持续放大,中外贸易摩擦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使部分非公企业家对发展前景趋于谨慎,今年二季度,信心指数再度回落,为124.5,预期三季度与二季度基本持平。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加大

  1.投资成本高,对大型内外资项目吸引力相对较弱。近年来,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地区因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市场腹地广阔等有利因素,受到投资者青睐,吸引了大量资金,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新兴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科技园不断崛起,形成了产业集聚,增强了发展后劲。而相比之下,福建改革后的前20年,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环境原因,虽引进外资创办一些企业,但在地域分布上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近几年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投资环境不尽理想,因此投资成本高,结果难以吸引大企业落地,产业不集聚,后劲不大,竞争力不强。

  2.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出台了若干意见。然而,良好的政策意图,并没有使民营经济真正摆脱融资困境。2004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从总量上控制资金的供给,有关部门在执行中总是习惯性优先控制民营企业的供给。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6个季度调查结果显示,福建非公企业融资景气指数,除2004年一季度为102.9外,其余各季均在94-98不景气区,平均只有15%左右的企业反映能够较方便地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为了能正常开工生产,许多民营企业只好从民间高息融资。民间融资现已是福建民营企业获得生产资金一个重要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对民间资本活跃的福建、浙江、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六个省市进行的调查,2004年福建省民间融资额为450亿元,仅次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其中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比例高达98.3%,居各被调查省市之首。

  3.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遭遇新贸易保护主义。从1995年到2003年,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仅2004年上半年,世贸组织内共有16个成员发起了10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有23起,占22.8%。进入2005年,中国仍然是反倾销的第一对象国,如美国、欧盟近期为限制从我国进口纺织而发起的对我国纺织品进行“特保”,反倾销的矛头直指福建传统优势产业,其中受损的民企占了90%以上,成为福建遭受反倾销的第一重灾区。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技术壁垒也阻碍福建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2004年,以民营为主的泉州市中小食品生产企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和冲击,国外订单明显减少,一至四季度其国外订货景气指数分别为98.1、83.4、81.8和57.3,全年运行在不景气区且逐季走差。

  4.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的制约。2004年以来,国际上原油价格屡创新高,近期达到每桶60美元,使以其为原料的下游石化产品价格大幅上升;钢材、煤炭等价格上扬,钢材在一年内上涨80%左右,煤炭价格翻番,汽油价格已先后5次提价,93号汽油由2003年底的每升3.2元上涨到现在的3.92元左右。受此影响,福建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生产成本景气指数迅速走差,连续6个季度运行在60-80不景气区。由于福建省是资源缺乏省份,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源依存度相当高。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对企业生产影响相当大。

  5.人才流失、民工荒对民企影响大。福建民企做强做大,最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访问省内民营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是,好的人才最难求!目前许多中、高级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更愿意去上海、深圳等地发展,而对福建的福州、泉州、莆田发展兴趣不大。据莆田市民营企业反映,引进同样的一个人才,在广州只要花费5万元,在莆田却要花15万元。以该企业在莆田的一年人力成本约1000万元测算的话,在广州只要500万元,相差一倍。究其原因,不同规模的城市其发展机率不均等,大城市就意味着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有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目前,福建人才外流严重,引进不足,形不成合理的人才储备梯次,中高级技术、生产管理、营销企划人员尤其稀缺。

  与此同时,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福建企业由局部出现“招工难”演变为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据统计,2004年企业到福建各地公共职业介绍所登记的劳动力需求达146万人次,而登记求职的农民工只有119万人次,登记的劳动力需求人数比2003年增长15.9%,而登记求职人数仅增长6.9%。企业需求的熟练工人以及各种高级工种在市场上乏人问津。特别是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用工缺口,缺工人数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招工的形势十分严峻,不仅技术工和熟练工少,甚至连普通工人也开始出现短缺。晋江、石狮等地是纺织服装、鞋业等的产业聚集区,因此企业需要的劳动力也雷同,加剧了各企业间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农民工反映部分私营小企业在合同签定和保险缴纳方面还存在漏洞,因此他们在求职意向中更倾向于条件好、待遇高、有保障的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熟练工人大多流向大企业。

  6.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交易成本较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产品总成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同产品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的成本,即转型成本;还有一部分是交易成本。在现代社会,交易成本有可能占到所有成本的3/4,而生产链只占到1/4。服务业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但福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福建发展缓慢,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8%,与发达国家70%的比重相距甚远。以物流为例,广州物流业比较发达,企业想要发货随时可以,但在福州想发货却要等上5天、10天。同样一车货物,福州到上海的运费要400元,而广州到上海要经过福州到上海段,却只需要300元。

  (二)从非公企业内部看,核心竞争力不强局面未见改变,难以承受市场急剧变化

  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中九成以上是中小型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性项目,而且八成以上投向食品、日用化工、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行业,能提高福建工业化水平、产业关联较高的大型投资企业项目和高新技术投资很少,引进技术主要以一般技术与初加工技术为主,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外资企业如此,本省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由于起步晚,规模小,总体上产品技术含量低。以民营企业出口产品为例,2004年的出口商品以服装、鞋类、花岗岩石材等传统商品为主,其中,服装及衣服附件仍为最大宗出口商品。此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多为仿制产品,企业缺乏或是没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在高端市场上形不成竞争力。同时,由于进入此类产品生产的门槛不高,形成众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的局面,市场竞争激烈。虽然2004年原材料大幅涨价,但由于企业产品面对终端用户或为其他企业生产配套产品,销售价格却很难提高。2004年以来6个季度非公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景气指数为93-102,在不景气和景气临界点之间波动。虽然此间企业提供产品产量有很大提高,反映企业产品生产情况(提供服务量)的景气指数有4个季度在120点以上,但企业实际利润增长不快。反映企业盈利变化状况的企业盈利(亏损)变化景气指数有四个季度在102-108之间,有2个季度在98以下,企业很难将原材料涨价压力转嫁出去。

  (三)政府在监管和服务方面还有待改进

  政府的职能转变还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改革偏慢,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不相适应。我们走访了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反映对政府意见比较大的主要有:

  1.税收机制不合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过重。民营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实行补贴,对外商投资企业各种减免税优惠措施,而民营企业则不能享受。结果外商实行税率为15%左右,而民营企业则达到33%,两者相差悬殊,使得民营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此外,有些地方税标准比邻省要高。如玩具业,由于福建省玩具主产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税收成本要比广东澄海高得多,产品在价格竞争上缺乏优势,致使客源转移较为严重。

  2.政府有关部门服务还不够到位。福建企业做不大,不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福建存在“不疼儿子疼女婿”的现象。长期以来重引进外来资金,却极少考虑本土企业的感觉。在内资与外资问题上,目前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外资政绩考核,忽视了对内资政绩的评价。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把支持民营企业工作停留在口头强调上,实质性的支持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未能依法对民企进行管理,存在“管理就是收费”的错误观念,甚至存在设置障碍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倾向。企业经营者共同的呼声是要求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坚持公平、公正。他们认为,寻求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比为企业减税、让利更实惠。比如,某些不符合要求,按规定需罚款数千元,但企业只要找人疏通一下关系,罚款额就变成了500元。企业需要办的某些事情,若没有关系再努力可能还是办不成,若有关系可能轻松办成。这种现象的存在,既破坏了执法人员的形象,也使企业感到不公平,对执法部门产生不满情绪。

  四、提升非公经济的思考

  当前民营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抓住机遇,实现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大发展、新突破。

  (一)政府方面:

  1.创新政府工作思路,提高执政能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体制创新促进环境优化,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发挥好园区的作用,在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聚集方面下功夫。加快骨干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培植。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的行业和领域。

  2.推进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好的、有效的金融制度。我国加入WTO的有关过渡期即将结束,资本市场必将进一步放开并日益与国际接轨,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势不可挡。当前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发展让民间资本进入的城乡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零售方面的服务;二是允许和引导民间各种“草根”金融的发展,将规范民间金融行为,防范民间金融风险的任务纳入监管范围,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分散民间金融风险的活动;三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发展自治自律性互保组织,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增加一个风险防范网络;四是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给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从事社会融资的机会。

  3.建立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在创业指导、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服务;为民营企业的人才落户、职称评定、社保、家庭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方而给予平等待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将中小民营企业尽快纳入社保范围。

  4.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公平税赋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应给予一定优惠,对于初建企业要给予一定减免税支持,若有条件的话,还应通过一些财政贴息,设立担保基金和投资补贴等形式,引导民营资本投向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其次,应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将更多资金吸引到风险投资领域。例如,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建议可考虑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和延长免税年限,参照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由一般实行的投产两年之后上缴所得税向“免三减半”过渡。

  (二)企业方面

  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在企业内部。这要求所有的企业和企业家静下心来,千万不要浮躁,以实力求大求强。

  1.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创新优势。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存在“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民营企业在利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时,关键是消化吸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己的核心力量。通过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的设计思路入手,提高产品档次;还要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企业家应加强学习,创新管理方法。企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有调查表明企业家的素质与企业的发展成正相关。福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多为农民和下岗工人出身,素质不是很高,但他们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过人的胆识与勤奋取得了今天的业绩。但是要继续做大企业,企业家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企老板,一旦企业做大了他们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民营企业家们要坚持学习,学习法律法规,学习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在提高企业主的素质同时,产业工人的素质也要提高。企业家在努力从各方面招收人才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养,要善于从现有职工中发现、使用人才,创造一个使职工积极向上的环境,引导职工争创佳绩。

  3.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企业。“店大无人欺”,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的大企业,或形成产业集群,是民企突破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根据产业结构的要求,要实行强强联合,通过股份制合并与兼并、扩大自己的实力,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或者同类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真正做强做大。

  附件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