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中国人民银行 > 正文
 

证券导刊:央行房贷新政拷问利率市场化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 16:07 证券导刊

  文/吴鹍

  3月17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各家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制定利率水平。这不是央行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措施,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是真正第一次直接面对利率的市场化。

  不可否认,央行这次手法是极漂亮的,公布了基准利率,然后在这个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最多可以打9折,各大商业银行可以自行制定,想打几折就打几折。借用央行负责人的话说,“是一项优化利率结构的制度性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这确实是很流行的时髦说辞。

  利率作为影响资金供需情况的价格指标,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然而,探究这一进程,不免令人生疑,如果只是为了利率的市场化而市场化,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生搬硬套,很可能远离市场化的本意。重新梳理这个进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利率市场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各大行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次房贷利率调整之前,央行就曾经发出了明确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信号。

  2004年10月28日,央行上调了人民币基准利率,其中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在上调利率的同时,放宽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准许商业银行可以下调存款利率。

  尽管如此,各家商业银行对此表现非常谨慎。由于最近连续几年的低存款利率以及利息税政策,商业银行存款增幅下降,存款越来越少,银行面临的吸储压力增大,这成了银行不敢轻易调降存款利率的主要原因。不仅中小商业银行没有下调存款利率,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都没有下调存款利率。

  应该说,央行准许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反映了央行逐步开展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意图。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赖存贷利差过活,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吸储压力使得商业银行不敢轻易下调存款利率。虽然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个性化服务上下了很大工夫,但并不能改变银行依赖存贷差的现实,普通老百姓比以前更精了,对他们来说,存款获取的利息收入仍是板上钉钉。

  在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之前,央行的这一政策形同虚设,事实也说明了,没有哪家银行理会央行的这一茬。

  贷款利率市场化,金融“蠹虫”行不轨之事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8年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其中提到,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

  2004年10月29日起,央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但资金定价权的下放,也为一些金融腐败分子提供了谋取私利的机会。

  在过去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利,在贷款定价权逐渐放开的情况下,银行又有了决定贷款利率高低的权力。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贷款定价体系上缺乏客观、公正的标准,贷款定价主观性很大,没有标准可依,并不是完全根据信用风险、资金成本、市场供求等因素进行定价。这就为贷款决策人在法律政策边缘操控利率,谋取人情、物质好处等提供了方便,加大了金融腐败的风险。

  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谁利用这一政策为已谋得私利,但可以肯定的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为金融“蠹虫”的腐败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前不久发生的张恩照丑闻,目前流传的版本甚多,其中有一条,就是张恩照可能涉及以优惠贷款换取回扣的丑闻。对于银行来说,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定价体系,使贷款定价“有法可依”,加快银行业内部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得极为迫切。

  [1]  [2]  [3]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利率市场化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