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5年两会与中国经济 > 正文
 

解决三农问题多予之后是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03:47 第一财经日报

  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全新施政理念。21世纪前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初期,如何全面回应时代挑战,把握民族发展机遇,是新一代领导人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只有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全面解决中国
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是对“五个统筹”的高度概括,其中,最关键的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新一届政府赋予自己的重大任务。从去年一年的情况看,开局还是很好的。2004年的“一号文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核心内容,“两减免”,就是除了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对农业税进行适当减免。“三补贴”就是建立对粮农的直接补贴制度、增加良种补贴规模和实行购买农机具补贴政策。2004年,仅“两减免”、“三补贴”就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

  各项政策的执行取得了良好综合结果,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4元,比2003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打破了1997年以来的低速增长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9390亿斤,超过预期的9100亿斤,增产9%。总的来看,2004年真正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统一。因此,当我们站在2005年初春,对2004年的“三农”状况进行盘点时,可以认为,2004年“一号文件”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中国的“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20年来少数具体政策的偏差所带来的“偶然”,绝非短期内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着的三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成本高、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二是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形成,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也没有彻底扭转,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因此,在科学技术没有大的突破的前提下,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连续两年的“民工荒”,已经促使城乡隔离的“冻土层”有所松动,但要真正形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稳定的转移和城市“化”的实质性进展,恐怕还要等到若干年以后。幸运的是,中央高层针对上述问题,高屋建瓴地出台了2005年“一号文件”,把上一年的“少取”及时地转向了“多予”,强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这是构筑上述三大长效机制的基础和起点。

  以“多予”的方式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是由农业的公益性、弱质性决定的,更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决定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决不是一般的产业,它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因此,不能把它像一般产业那样完全推向市场,要根据国情、国力适当地给予补贴和保护;农业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时滞长,一般要比工业晚几十年,具有天然的弱质性质;我国农户的规模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易破产,要求有一个恰当的保护机制。因此,“多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去年年初,中央决定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到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宣布全部免征农业税,有7.3亿农民受益。预计到明年,农业税将永远成为历史名词。我们期待着,通过“多予”,农民收入能够逐渐赶上城市居民,真正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

  当然,仅仅“多予”也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如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县乡政治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既以“多予”为基础,又是“多予”的必然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三农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