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地方行政的“本地人”与“过路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11:45 瞭望东方周刊 | ||||||||||
文/秋风 政治家应该是有根的,他的根就在一个县,一个市 “走马灯”这个词用在邯郸市似乎相当贴切,一些市民不知谁是市长的结果,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市长究竟是谁的市长?
法律规定,一个城市的市长由人大选举产生,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并且规定,地方首长的任期与人大相同,这一规定正是从形式上确保地方首长必须对人大负责。 而组成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大代表,是由本地民众选举产生的。因而,间接地,市长就是对市民负责,他是市民的市长。 但另一方面,市长的实质任命权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手里,市里大多数机构,也要对省里相对应的部门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市长又像是上级派来管理这个市的官员。 这样的安排有其好处,也符合目前的体制。但是,它在现实中的运作,却又常常并不十分周全。于是,便出现像邯郸那样,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更为有机的关系,因而地方政府首长对于人民的要求,较难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回应。 由于地方首长的提名与地方人大会期脱节,地方首长经常在无人能够预料的时间更换,因而,人大也就丧失了对地方首长的提名权。 相应地,地方人大对于上级政府提名的人选,也只是投票表决而已。 在这种任免体制下,部分官员的眼睛更多盯着上级,他们追求的最大成就,就是仕途上的晋升。这些官员便成为了权力路上的跋涉者。 邯郸市几任市长大多有良好的政治口碑,也许不能作为我们上述分析的典型个案,但事实在于,这样的情况是值得忧虑的:在中国不少地方,对于行政官员所管理的地方、部门的事务,官员常常只是“过路人”。 因而,如果少数官员足够“勇敢”,就可以不顾忌民众的反应而强行推行他本人认为完美的计划,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反正一个地方对于他的意义更多的是在这里“大干一番”,从而带来“政绩”,至于这个政绩是否能够长远地有益于本地人民,也许并不重要。 这样的行政官员很难成为扎根于地方的政治家。政治家的活动是一种公共活动。他需要说服民众,只有当民众支持他的理念、认可他的施政计划时,他才有可能获得权力,也因此,他必须对民众负责。 他的眼睛是向下的,因而,政治家是有根的,他的根就在一个县、一个市。他与这里的民众具有有机的联系,因为他要靠这些普通人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以中国之大,国情之复杂,对于相当一部分政治家来说,其本质上是地方性的。这样的政治家是“本地人”,而不是个“过路人”,因而在处理本地方事务的时候,他不敢鲁莽行事,对于地方的传统、民情,他会足够地尊重。他不敢轻易得罪民众,也不敢把这个地方当做实现一己“远大理想”的工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中国的许多问题常常发生于地方,而这与这些地方政权的民主建设不完善有较大关系。如果从行政角度追求良好的地方治理,则在当今中国的地方公共生活中,确实需要培育一大批优秀的地方政治家,这需要推进体制上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