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央行增加公开市场操作意欲何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3日 11:3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3月3日电 《人民日报》今日发表署名评论性文章称,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使货币政策调控有了“主力”。 近日,央行在《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辟出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去年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紧接着,央行又宣布,增加3家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级交易商,公开市场操作的场次从每周一次增至每周两次。 通俗地说,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来实现自己货币政策意图的活动。当央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时,就将手中的证券和外汇卖给有关金融机构(一级交易商),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这样,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就相应减少了,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收缩。反之,当央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通过买进证券和外汇的方式,投放一部分基础货币,这样,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就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扩大。 在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年来,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已经从货币政策工具中不起眼的“小不点”迅速发展成货币政策工具中的“绝对主力”。 1998年、1999年两年,中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去年更是公开市场操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公开市场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大大提高,操作力度明显增强。 评论文章称,强有力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利莫大焉。近年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调控了基础货币,进而调控货币供应量,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央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数量,进而影响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最终有效地引导了货币市场的利率。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货币市场利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向标”和“参照系”,这一利率的平稳运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还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夯实了基础。利率市场化包括不可分割的两层含义:一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二是央行能够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如果没有后者,势必会形成“一放就乱”的局面。因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能力的增强,显然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评论文章强调,毋庸讳言,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当密切关注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协调本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成员,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面;继续改进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增加交易频率。央行增加一级交易商和交易频率,可以说是为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开了个好头。并期待这一货币调控的“主力”在未来焕发出更大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