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海外媒体看2002中国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 10:25 中国企业家 | ||
《远东经济评论》: 中国入世一年盘点 总体看来,北京对实践入世许诺、按照WTO规则办事的态度积极,一年来,中国政府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坚持WTO原则、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入世以来,北京修改了2300多条国 严格地讲,许多最为严峻的WTO承诺目前尚未开始兑现—五年之内,中国和外国银行将在同等地位上展开竞争;入世之后两年内,各种针对外国零售商的限制将彻底取消;另外,农业品关税还需继续下调,农业品进口限额还将扩大,这就意味着一大批价廉物美的国际农业品将涌入中国城乡的农贸市场。 《亚洲周刊》: 2002标志中国世界新形象 或许,将来的历史学家会把2002年定义为攸关中国转变的关键年。这一年里发生的大事,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里的“温和国家”;而经济上,除了继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它那“新兴市场大国”的格局日益明显,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温和”,当然仍在于经济成长带来的自信。尽管全球经济今年仍深陷“复苏犹豫”困境,中国却始终保持高速成长。1995年起,亚洲的成长有40%出于中国的贡献,这个比例可望继续增加。过去十余年里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工业生产,有一半都到了中国,造就出“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个地位仍将保持。 2002年以后的外资,在性质上可能和以往明显不同。那就是往后的外资布局,以中国作为市场目标的将更多。也有许多是看重中国科技潜力而投资。显示中国作为“新兴最大市场”的角色日渐浮现,作为“亚洲经济生长点”的可能性也增强。 基于上述观察,2002年的中国经济,可说已进入另一个新阶段。它仍是“世界工厂”,但“最大新兴市场”和“亚洲经济生长点”这两个新角色开始凸显,这种综合性角色,使它对全球经济体系贡献日增。 乐观的未来固然可以期待,不过就在2002年这个大转型的时刻,人们却也看到了许多隐忧。例如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以及全国最富的20%人口所缴的税额偏低等。这些问题,每一个对经济发展都有着致命性的影响,不容掉以轻心。 日本《经济学人》: 中国的两难选择 面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挑战,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新领导集体将如何应对? 经济发展战略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主要是指在重点发展信息化、高科技化、资本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同时,走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现实中,中国经济的强项在于内陆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他们源源不断满足着沿海地区现代企业的用人需要。但要一直这样将农村打工者的劳动成本压制在低水平上,这本身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陆地区间的差距得不到缩小甚至会继续扩大。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为发展和平衡间的一个两难选择。 中国还面临着城市和农村失业人口增多,环境问题恶化,走向老龄化社会等诸多问题。为此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大力气。这样才有可能将优先经济高速增长的路线坚持下去。 在21世纪前25年,中国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GDP总额超过日本,确立名副其实的亚洲领袖地位。但是,中国越发强大,“中国威胁论”就越有市场,中国以经济发展战略为前提的国际协调路线就会面临越大的挑战。中国自身对此也心知肚明,最近经常提起“双赢”的观点,希望通过国际协调互相都能获得利益。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FTA(自由贸易协定)、ASEAN+3(东盟+中日韩)、日本和韩国间的区域间合作,同时推动中亚几国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机构。 《纽约时报》: 亚洲面对中国崛起 新加坡的前任总理李光耀毫无遮拦地向外界表示,亚洲各国必须适应中国的崛起。实际上,亚洲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恐惧,显得确实有些杞人忧天,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不久之前,日本也曾经被人认定为“下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中国人对亚洲各国的担忧不屑一顾,他们不断地强调,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给所有人带来好处。“现在,中国与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以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 尽管有这么多的呼吁和恐惧,但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东盟的所有成员国都在过去的两年内不约而同地增加了对中国的出口,因为中国不断发展的工业急需从邻近的区域内收购原材料和工业配件。但是人们又越来越担心中国会在一夜之间将自己的竞争力扩展到中高科技产业领域,而这一领域仍然还是亚洲较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中国决心介入我们所擅长的工业领域,追赶并取代我们,我们无计可施,”李先生说,“实际上,中国正处在赶超阶段,而我们自然会为最终结果的逼近而惶恐不安。” 《朝日新闻周刊》: 中国资本收购日本 日本经济正在低迷中徘徊,甚至连拥有尖端技术的优良企业也身处困境。对此,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企业也开始成为中国资本的收购目标。 上海产权交易所日本事务所是一家从事企业的合并·收购业务的跨国中介机构。该事务所是由上海市政府下属的对日贸易、投资企业上海国际股份公司和上海产权交易所于去年12月共同设立的。 最近,上海一家大型日用品企业收购了美国某电池企业的生产设备。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出股于美国通用汽车集团下属的韩国企业。此外,在美国和欧洲企业中投资的中国企业也不在少数。2001年年底,因经营不善而破产的日本著名印刷机械厂商“AKIYAMA”也被收入了中国企业名下。该事件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收购日本"热的沸腾。 如今,像这类“收购日本”的例子已经不罕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