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新首富热选之“300富”大名单
江湖之深,卧虎藏龙。
如果说每年由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的“中国100首富排行榜”完全能够囊括目前中国内地的所有富豪的话,那是绝对错误的,这是我们在研究今年的富豪榜时得出的 第一个结论。虽然胡润和他的同事陈冰、张俊、王衡等人每年都为我们倾心打造一份目前在中国算是最有份量的“中国100首富排行榜”,但连胡润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命中率最多只能是“80%”,然而这“80%”仍然会成为每年年关内地财富财经界最为热烈的话题。
2002是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制的一年。
2002是民营势力追求上市的一年。
2002是房地产大佬赚钱最快的一年。
2002是IT行业起死回生的一年。
2002是农业大佬稳固江山的一年。
2002是制造业大佬春风得意的一年。
2002也是老派富豪走开始下坡路的一年。
…………
可以说,2002年以来,中国内地企业界所有的形势都是有利于民营企业富豪的,一个中国富豪可以在10年之内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完成从白手起家到10亿身家的财富积累,农业、房地产业、流通业、轻工业、金融业、IT业等行业每天都在发着新的财富传奇和传说,所以我们在打造这份“大热选”时真的有些无从下手,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开已经在一次次的企业财会危机化解之后日益趋于明朗化,但明朗到了什么程度仍然让人无法准确定义,税收、债务、购并、投资等等因素都会让我们的判断发生误差,发生在年中的杨斌(去年首富第二名)事件和刘晓庆(曾经自称亿万身家)事件也让我们感到无法最终挤干首富榜中的水份,所谓姑且评之姑且读之。
我们认为现在的中国首富榜更在于过程而不只在于结果。
富豪排行榜之方法及惯例,对中国境内及总部在内地于境外发展之企业实际持有人资产进行估算,并藉此预先框定2002年度中国首富榜300个候选人名单。
凑凑热闹而已。
胡润解读首富榜:中国企业家怎样做大
⊙撰文/司马春秋
引言:第一批,80年代初的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对一些问题的看得短视,要做大的就越快越好。第二批,是90年代的那部分人。在90年代中从美国回来的第一批人,海归派,比较有文化,回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在国外的经验,带到中国来,开办了企业,比较长视,和原来的不大一样。在他们靠机会做大,然后再管理好一些。第三批,是十五大以后的那部分人。大致讲是1997年以后开始做的,他们越来越重视管理方面。
胡润(Rupert Hoogewert),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2002年中国100首富排行榜”主要的调研发布者,英国人,在上海巨富大厦,他新注册的亚润商务智源公司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解读即将出炉的首富榜。
司马春秋(以下简称“司马”):今年的《福布斯》100首富排行榜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
胡润(以下简称“胡”):我们正在努力做,今年还是和去年有一点区别。今年要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有很多的企业家支持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已经有很多资料可以利用,可以找到很可靠的资料来源,像昨天有一个人打电话来说:我应该排上,我怎么样才能排上你们的排行榜?这蛮有意思的,比较难得的。在这上面我们要好好地研究他和他企业的实力,来决定这个人是否能够排上。今年整个排行榜要做5个月时间。
司马:你现在做有关的采访,企业家也好,媒体也好,是不是能够更配合你一些,更认同(排行榜)一些呢?
胡;我们并不想把这个排行榜做得太市场化,我们为了把排行榜做得更有价值,我们一直比较重视那些大的企业家,所以在这方面(权威性)我们有很大的把握,媒体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司马:今年做这个排行榜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胡:困难是很大的,我们对于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有深刻的了解,我是一个外国人,我知道很多的东西我不是很了解,而且我们一般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也是不容易得到最深刻的资料,所以我做这些工作就需要别人和我们合作,我们的目的就要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给欧美人,要他们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想这个(排行榜)的确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数据,8%,7.8%,9%,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把中国有代表性的企业让欧美有机会了解,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究竟是要按照法律来做还是要带“红帽子”来做的,探究他们做的方法,我最感兴趣就是这个——为什么张宏伟在哈尔滨就能做大呢?
司马:今年的排行榜还是和去年一样去每一个企业搞调研吗?是不是每一个企业你都去了呢?到那个城市或者那个企业去了吗?
胡:尽量吧,应该说去年我们100%联系到每一个人,见过了1/3的人吧,也不是见过每个人。
司马:现在的这个排行榜是不是当初你想做的那个样子?当初你一定是抱着一个什么想法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吧,现在和你当初想的有没有一些差距。
胡:有差距的。当时我最开始做不是为了出版。当时只是我们自己想知道到底是谁做的最好,哪些人最有钱呀,然后找到了他们。他们都是企业家,就应该有一个很好的企业,看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准,比如得纳税,至少给多少个人工作,有多少钱。我那时在安达信,还没有决定做现在这样的工作,我问过很多朋友同事,哪些人(中国企业家)是成功的?他们并不很清楚的,所以我就觉得很奇怪。
司马:现在,你对你现在做的排行榜满意吗?
胡:我现在所做的排行榜比较满意,我的错误应该不算太多,我们尽量做到100%,根据我们的方法,我们做到了80-90%,当然应该达到100%,我们希望的是用公开的消息。我们必须有客观的来源。去年我们做到了50-60%,就是100个人里有50到60人应该排上,应该没有问题的。有一两个人后来出现问题了,比如华晨的仰融、欧亚的杨斌。
司马:中国有很多企业也说不准到底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
胡:这是中国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这跟英国不一样,在中国做这样的事很有意思,为什么他们决定不做官,放弃了红帽子,去经商了,为什么这么做的人这么多。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法制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会让这个排行榜更让人满意。当然也有人说我们漏下了很多人,但它毕竟还是被接受了。
司马:你做了中国民营企业3年的调查,你觉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和国外有什么不一样吗?
胡:这个问题还是反过来吧,就是有什么一样。企业家英文里是Entrepreneur,在这20年里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在工作,他们都是自己在做,独立地做,不依靠家族的运做方式,不是他们的爸爸做的,有一两个人像荣智健是第二代,95-99%是不靠父母的钱,在这方面他们都有真正的企业家素质,很厉害的。如果你看财富,钱是一小部分,权力是一部分,关系也是一部分,好的关系可以提升你企业的财富;钱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有钱办企业,可以参与股份,他们之间也会有好的关系,很多很多的企业家一开始不一定有钱,都是从零开始的,在国外也有这样的。有的企业家花钱是有限的,都很节俭,他们小时候吃过苦,现在做大了,他们以前没有花钱的习惯,在国外也有这种现象,第一代还好,等到第二代家族,比如香港台湾新加坡,他们花钱就比较厉害,买洋房跑车。再一点在房地产界你要做大一定要靠关系,在欧洲发展的时期也要靠关系,这个人就是卖地的,你跟他关系不好,你就买不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还要好好了解情况,在国外不是这样子的,法律还是很规范的。
司马:今年的100首富排行榜在规则上或者在评分标准上有什么进步呢?
胡:我们主要是先看看一个企业的现金率,Cashflow,要看一下他一共可以拿到多少现金,我们是按照净资产来衡量的,应该做得不太难,利用最公开的消息,不公开的消息并不是主要的,上市公司可能需要公开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很规范的,不规范的是一小部分,所以这个规则是我们最主要的。我们去年是按这个标准来做的,今年也应方该按着这个来做。
司马:如果按现金率来衡量,就会有很多表面上很大的企业,帐面上却是负债的,而且全是贷款,这样的企业可能会被过滤掉。
胡:这就要看他们的(经商)文化,比如温州,他们的文化就是不借款,在北京,就全都贷款,项目都很大,跟银行关系也比较好。
胡: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到底怎么样,在这个地方到底怎么样,然后当然也要找一些本地人,向他们了解,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到本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
司马:那么国外的很多企业也是靠贷款或者说是负债来经营吗?
胡:这也是他们(中国企业家)从国外学习来的,是企业家经营的一个手段,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他们的成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经营,这很重要的。
司马:您接触过那么多的中国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给你的大体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
胡:中国的企业家人我认为可以分3部分来看。第一批,80年代初的一部分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对一些问题的看得短视,要做大的就越快越好。第二批,是90年代的那部分人。在90年代中从美国回来的第一批人,海归派,比较有文化,回来的时候就有一些在国外的经验,带到中国来,开办了企业,比较长视,和原来的不大一样。在他们靠机会做大,然后再管理好一些。第三批,是十五大以后的那部分人。大致讲是1997年以后开始做的,他们越来越重视管理方面。这些也很重要的,如远大的老总,远大他们重视管理、质量方面,他们投入很多多元化的市场,多元化的行业。他们做一个行业要在一个很大的行业里面做,这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方面。他们能在传统行业里做大,在国外一般要用100年才能立足,在他们这个年龄做大是不可能的,中国企业家给我的印象是了不起,而且他们都在想做得更大,没有人在那儿说:我很好了,我已经很大了,他们还都是全部的投入。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新青年*财富》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
新浪财经最新消息:胡润澄清媒体批露的福布斯中国首富候选榜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