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蔚
随着朱镕基总理对“富豪少纳个税现象”的批评,个税征收方面存在的“贫富倒挂”现象,成了舆论批评的焦点。伴随着一轮道义谴责的高潮,还出现了刘晓庆被抓和众富豪纷纷主动补税的喜人现象,加强税收监管的决心,似乎见到了成效。
不过,尽管税收问题可能在公众舆论中成为一个道德话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它可能是具体的经济问题,甚至是一个繁复而琐屑的技术问题。比如,利用税收手段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个税”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累进税制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手段。但是,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制度,我国的个税征收依然并不成功,“富豪少纳税”依然是公开的事实,而且要惊动总理亲自指明过问才有了改进的迹象。
“认识”和“决心”都是必需的,但有了认识和决心,并不意味着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前一阶段的舆论谴责当中,最激昂的议论也往往在一个事实面前低下声来——个人收入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追踪和统计,依法纳税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官员的说法是:一是不知道他有多少钱;二是想去查他有多少钱也没有法律依据。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牵扯到财会、金融、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的或技术的问题,绝非税务机关一家可以解决,而这一问题一日不解决,所有关于个税问题的道德议论就都成了无效的情绪宣泄。
所以,在现在这种道理已经讲透彻了,是非已经说明白了,危害也已经摆清楚了的情况下,具体的落实,就显得比声讨和议论来得更重要。而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税收征管方面的制度固然还有缺陷,但更必要也更有效的,可能是在现有制度下,以更有效的技术手段让现有的制度发挥作用。比如个人收入状况的追踪和统计,就不能成为一道总也迈不过去的坎儿,让加强税收监管的决心在它面前碰壁。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就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问题,提出了七项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都已经进入技术操作层面,比空泛的表决心、下军令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更新观念、变革体制、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技术操作的能力,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必须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监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下一步,如何能把该管的管住、该收的收上来,就成了对税务部门行政能力的考验。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