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19.9亿元贷款,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消息还表示,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已经完成了数万字的《关于爱立信事件引发的思考》研究报告。另有报道指出,此次事件已在江苏金融业产生激烈震荡,业界的人士更是开始担心此次爱立信倒戈事件会在业内引起连锁反应。为此,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南京对南京爱立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相关单位进行了采访。
1、南京爱立信:并没有向花旗银行贷款
从3月26日开始,南京爱立信公司负责宣传企划的沈先生的手机突然间忙了起来。接到记者的询问电话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是这件事!我的手机都快给打爆了!我对那篇报道很吃惊。”
让沈先生头疼的那篇报道发表于南京某报,题为《爱立信投奔“洋银行”南京金融产业震荡》。该文具体指出,南京爱立信公司是在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19.9亿元人民币贷款,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的。
吃惊之余,沈先生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两点说明:第一,南京爱立信公司与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迄今无任何业务往来;第二,所谓19.9亿元人民币贷款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而且南京爱立信在金融方面的最大合作伙伴是中国银行。至于提前还清贷款的原因,沈先生认为是公司的经营战略。
由于公司的资金流量增大了,他个人的观点是,企业与哪家金融机构合作是自主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复杂背景。他还透露,近期北京爱立信公司将对此发表正式声明。
难道是空穴来风?记者拨通了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媒介部负责人的电话,被告知暂时无法接听,有事请留言。到记者截稿时也没有收到该人的回电。
2、中资银行:数万字的研究报告纯属媒体杜撰
记者多方努力,终于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资银行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他透露,早在半年前,南京爱立信公司就存贷款问题与银行进行了交涉,提出签订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协议,即以应收款作抵押进行贷款。换言之,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的应收款则由银行去取回。这样就把收款的经营风险由企业转移到了银行。由于国内保险公司无法对银行买断的应收账款提供债权保险,所以目前中资银行无法满足爱立信的要求。反观外资银行,能与保险公司共同参与、负责企业收款业务的保险,因而南京爱立信公司重新选择金融合作伙伴就不难理解了。这就是南京爱立信事件的背景。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有关报道称,其中资银行已完成了数万字的《关于爱立信事件引发的思考》研究报告,纯属杜撰,“我在银行内部工作,熟悉运作程序。”
不过,他同时认为,南京爱立信公司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2001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净利润6亿元,比前年增长3%。失去这样一个优质客户,的确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3、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银行竞争不是爱立信减少贷款主因
到底南京爱立信金融业务花落谁家呢?
昨天下午3点,记者赶到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6点多钟,记者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一份书面说明。《南京爱立信通讯有限公司贷款骤减引起关注》一文中称:“经初步调查了解,南京爱立信公司减少贷款的主要原因不是银行业竞争的结果,而是来自于更加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从去年开始,爱立信为保护股东利益,于是加强了对南京爱立信公司的财务管理,使其资产负债率从上年的85%左右降到了约70%,这样,就有效减少了对外部的资金需求。”
另外,2001年,南京爱立信公司降低了应收账款,增加现金回流,向中资银行提出了无追索权保理业务需求,但目前此项业务在中资银行仍是空白。因此,南京爱立信公司与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共签署了8.27亿元人民币的无追索权保理业务协议,相应减少了对中资银行的贷款需求。与此同时,南京爱立信公司在结算、存款、贷款等方面仍与江苏省内中资银行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由此看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非常必要。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孙玲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前几天有些媒体炒作有失实之处。她认为,对于南京爱立信事件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相信随着金融业务品种的不断丰富,中资银行的客户可以到外资银行做业务,外资银行的客户也会转到中资银行。
-文/本报特派记者安刚
-资料提供/朱源根
-摄影/李江松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