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位发言嘉宾是上海财经大学朱钟棣,发言题目《入世与金融市场开放》
朱钟棣:金融产业与其它产业不一样,有人认为农业是基础,但是金融是命脉。
WTO关于金融有三个协议,第一:基础电信。第二:信息产品。第三:金融。
金融服务协议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都相关。97年月12月13日最后达成协议,98年3月签字,99年3月正式生效。金融服务协议以开放国内市场为前提,有二个特点。1,金融开放没有统一的时间表。2,是不是越晚越好,提出承诺时要通过其它国家的认可。根据协议,国内可分为1、商业银行,2、保险业,3、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直接面临外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今后逐渐不能用审批制度来限制国外商业银行。对于外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有着业务限制,现在还不能进行境内企业和居民的存款业务,以后就要面对面地与我们竞争。戴相龙一个月前在南京的华商大会上讲,入世第一年,企业外币可以存入外国银行。第二,三年企业人民币可以存入外国银行,直至第五年,居民可以把本币存入外国银行,五年后所有外资银行可以获得相同待遇,这是毫无疑问的。
谈到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无非有两点。1,网点优势。国内银行的网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这点具有相当大的优势。2,服务优势。服务中包括顾客的满意度,比如办理存款,取款,转帐业务的速度。另外还有就是金融品种的多少,其中金融创新最重要。3,贷款的利用率,也就是说银行把顾客的钱放贷的投资效率。
我认为中国金融产品效率低下,服务低下,这就与外国商业银行有差距,因为服务不好导致存款搬家,人才大搬家,特惠大搬家。
我个人认为政府对商业银行就从宏观降到微观,如如何处理坏帐等是银行自己的事,不良资产如何消化,有多少坏帐不能简单用金融公式来处理,证券要流动,市场规则要流动,不能简单依靠国家拨款,须深化金融改革和发展。如何使民营企业深化,我们需要分工,可以让银行把民营企业作为贷款对象。能否允许民间组织银行产生?目前有争议,金融发展需要国民待遇。
秦朔:现在我们把话筒交给史玉柱,他是在珠海发展起来的企业家,现在上海发展,请他来谈谈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竞争力比较。
史玉柱:前两天给一个题目,我觉得太大,我现在从一些感性的方向谈这个问题,我的确在两个地方待过,我在珠海下的海,并在珠海发展到最高峰,同时又进入企业的。从直接看这是因为财务的原因,但实质是我的队伍不成熟,一直太顺,没有摔过跤,这个跤早跌比晚跌好,成功的企业的理由是一样,可是失败企业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我离开珠海时,外界对我的反映不好,我是背债开始,99年8月我来上海,笑言道“我们开始流浪生活”。我谈一下我的经验,珠江三角洲更适中小型企业发展,广东的创业意识较强,很小的企业就想做全国的市场,环境对失败比较宽容,上海更适合中大型企业的发展广东省政府对具体事的管得较少,有些企业太依赖政府,经不起挫折。
我谈一下广东和上海的媒体。广东媒体广告费非常高,报纸厚,耐看。上海的媒体也非常好,两处有共性,都讲规则。比如说,我们搞产品,搞企业经常会受到小媒体的骚扰。每个月有四、五次记者来拉广告。你如果不登广告,我就写文章,说你的产品如何,如何。有个搞电器的朋友说,如果我不登广告,我产品里的变压器就是炸弹,随时会爆炸。广东和上海的媒体一个也没有。在上海搞企业很安心。说明大家的规则意识非常强烈。以前在珠海,我开奔驰车,停半天也没有事。但是在内地,吃完饭就把我车前面的标志给弄去了,车身也被划得一道一道的。广东由于和香港接触多,对失败能容忍。为什么硅谷会发展起来,环境很重要。创新必定会失败,但是失败后应给个好的环境,千万不能落井下石。任何企业都要经历成功和失败,不能因为谁失败了就看不起,不能认为败就是寇。现在我来谈谈对上海的感受。我来上海两年,时间不长,感觉上海优势比较大。
第一,经济发展快有原因。主要是规则感很强,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规则感都很强。上海企业的员工很讲职业道德,按规则办事。尤其企业上到一定规模时更需要处在一个有规则的环境中。第二,上海特别适合中,大型企业成长,因素很多,金融发达特别重要。第三,上海人才素质高。和文化教育,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人力资源多。以前听别人说,对上海有误解,刚来上海时不了解,后来招了上海人才了解了。上海人素质高,上班时间工作努力,不加班,因为加班不符合规则。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另外,上海的媒体确实十分规范,不象别的地方。对搞产品经营企业尤其重要。产品配套能跟上。比如包装,一个企业不可能自己去搞一个造纸厂。这里的配套工艺水平非常高。有位美国来的朋友说,在美国也不过如此。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形成一个经济经济区,这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保健品,药品,电器全国销量最大。在长江三角洲,企业可以随时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政府制订的政策比较适合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的条件都能兑现。99年来上海,当地政府答应我们的条件没有形成书面的东西,但现在全部都兑现了。税收政策的确比其它地方优惠而且能落实。上海本身是个国际化大都市,金融相当发达。加入WTO,接轨的程度高,许多国外的大企业把上海作为桥头堡,一个银行的存款比其它地方十个银行的存款都高。今后非常需要金融人才。珠海和上海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地方,都是发展企业的好地方。
秦朔:史玉柱用非常挚朴的语言讲述这两个三角洲的区别。下面本来是由TCL的袁信诚发言,但由于他临时有事,由我来代他读讲稿。
TCL认为加入WTO以后,市场有三个特点。1、价格高度不稳定。2、竞争程度进一步复杂,不仅仅是竞争。3、入世后中国经济组织高度动荡,重组,并购不断发生。面对这些,TCL认为有四个应对策略。第一,调整结构(产品,成本,组织,结构)第二,改变企业运作模式,第三,整合资源,形成有效运作的价值链。第四,创新价值。TCL认为未来有七个趋势。1,技术形态变革优于组织形态的变革。2,时间占有优于空间的占有,用速度冲击竞争对手的规模。3,降低企业内部隐形成本应优于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4,一个企业商号的信誉度优先于企业产品的知名度。5,企业创新优先于对旧体系的变革。6,资源的整合优于资源的占有。7,市场渠道建设优先于销售经销。秦朔:下面一个交流的主题是《WTO与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商机》,由美商网的CEO高强先生来谈。
高强:今天非常高兴来和大家探讨这个主题。美商网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帮助外企采购,帮助中国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中国本土企业需要配套服务,它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出口就不感兴趣,而应该作为全球供应链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从入世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变成世界工厂出口企业变成了幸运儿,顺水行舟不进也退,本来是好的商机,如果不抓住也会失去。如果你抓不住这个机会,你的竞争对手抓住了这个机会,你就要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什么产品是外国采购商最想要的?有个例子,一个供应商感觉他的产品比采购商的东西都先进,就对采购颇不以为然。关键并不是你的产品是否先进还是落后,而是它是否适应采购商的要求。中国一些中小企业一味地追求世界上大的采购商,比如松下,佳能。有些小的采购商名气不响,就不太热情,他认为没有油水。其实关键是我们要的订单不在于名气多响,而在于采购单是否实在。有些大型国际采购商利润很薄,国内的供应商觉得不如国内供货好就没有兴趣。这是对跨国公司采购链不够理解造成的。实际上这个订单是稳定的,可能三至五年都不变。所以这种机会一定要抓住。有些大的生产企业当它的生产能力饱和时,对大的订单就不感兴趣。中小型企业仍然用传统的方式看待采购,他们对电子邮件购物产生怀疑,觉得不真实。这些问题我们在进入WTO后,后遇到更多。我们必须抓住潜在的机会。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