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黄威张学全叶国标) 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头兵”的中关村,其产业现状却有些令人尴尬:经过20年的创业发展,至今仍有6000多家中小企业处于没有规模的初创期,技工贸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80家,成为行业“龙头”的集团型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中关村企业为何难长大?有关专家、企业家、管理者最近接受采访时指出,产权不清
是阻碍中关村老企业向产业化、国际化迈进的核心问题。
作为中关村街上最早创办企业之一的四通集团是靠借款2万元起家,在成为拥有10多亿资产、52个联营企业的大型集团后,却一直难以解决产权的归属问题。前年企业根据国际经验推出MBO方案(管理者融资收购),期望用这种“冻结存量、界定增量”的方法,逐步解决企业的产权矛盾。
然而,MBO的实施只是清晰了四通的部分资产,而整个集团的产权关系依然不清。集团总裁朱希铎讲起这件事时语气沉重:“把老四通一块块地装进新四通里是不可能的。四通集团还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它卖了一部分资产,存量还是那么多,只不过资产的形态变化了而已,它还有它的体系,无法回避历史。”
据了解,四通至今仍被产权问题所困扰。因此企业的整体发展定位和组织体系上仍遗留着原有的毛病,如内部多方势力的互相牵制、既定战略和想法难以落实等,因此今天的四通虽正在努力向国内知名系统集成商的方向实行业务转型,但步履十分艰难。
从20万元发展到拥有上百亿元资产的联想集团,虽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但董事会主席柳传志一再向记者强调说,“联想走了近20年才壮大起来,发展的步子太慢、太艰难,不适合中关村其它企业”。
联想的产权改制方案中把35%的资产从最初分红权转成股权奖励员工的做法,因为没有参照的政策依据,管理部门有的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有的怕担责任,拖了3年多才于近期解决。由于联想的产权改制方案无法借鉴,方正、希望、大恒等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改制被搁置下来。
中关村早期创办的企业大多是以国有、集体所有制注册、筹资借款发展。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产权不清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有的表面看企业是一个整体,实际上是“诸候割据”;有的创始人不得不背叛原有的企业,通过新创办一个产权清晰的企业获得利益;还有的企业出现了盲目扩张、在职消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本应获得的更快更高的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关村仍有2000多家科技企业被不清的产权所纠缠。
“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中关村中小企业上规模的重要因素。”北京市副市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刘志华分析说。他认为,由于我国至今还未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包括风险资本的法律形式、退出渠道、选择有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高素质的创业投资类中介机构太少,使得风险投资运作成本过高。因此,尽管目前中关村的发展引起了许多投资机构的关注,由于没有法律保障和退出机制,投资机构或是把钱握在手中迟迟不敢下注,或是偏转了方向,使得大量资金无法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志军在对中关村企业深入调研后发现,许多企业由于缺少产品中试和小批量生产阶段的资金,无法登上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因此也错过了快速成长的最佳时机,成为长不大的“小老企业”。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景安还提出,中关村未形成开放团结的协作风气和面向国际的企业运作制度,也影响了企业成长的速度。他说,中关村的企业家中不少人存在着“小富即安”、“占地为王”、“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等封建残余思想,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企业离不开自己,生怕企业搞大无法控制。一些企业只是埋头经营自家的“两亩三分地”,既不考虑地区的整体发展,也不愿与其它企业联手发展,所以园区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很少有合作,也没有建立起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更没有企业走重组合并迅速壮大道路的范例。
科技园区副主任张贵林认为,由于中关村企业间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体系,因而影响了地区上、中、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尽快形成。例如,中关村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把电子信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产业已占到园区整个产值的60%以上。但由于产业的整体力量没有发挥出来,在与国外大公司竞争中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如何落实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建立企业分工合作关系,也是管理者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迫切课题。
被采访者指出,面对我国入世的新形势,国家应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中关村企业的“成长烦恼”,以推动中关村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