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战粉拳相向 谈判是在“做秀”?

2001年07月17日 15:15  中国经营报 微博

  陈谷/文

  所谓中日贸易战,就其下手的狠劲来说,没什么力道。就像两个小女子在打架,不过是扯扯头发,挠两把,但不会往脸上抓,可嚷嚷的声音不小。总的来说,嘴比手更忙,因为双方都没想真正伤害对方。

  经济学家袁钢明评中日贸易战

  贸易谈判明显“做秀”

  中日双方贸易谈判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我认为,双方从一开始就没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也必须谈。因为此次贸易战对双方的影响都不大,大家也都不想让贸易战升级,所以打得都很有节制。有的日方前来参加谈判的专家说,此次中国之行“ENJOY(愉快、享受)”。

  既然“做秀”就要做足,所以双方谈判的阵容都十分强大,各派出了20多位代表,所有有关部门都来了。这只是表明双方对这件事是重视的,但是问题的重要性实在不足,解决不解决无关紧要。

  是贸易战而非贸易摩擦

  我认为这次中日之间的贸易争斗是标准的贸易战,而不是什么贸易摩擦。贸易摩擦的特点是只动嘴不动手。当一方与另一方发生了贸易不平衡之后发牢骚,另一方不理会,然后互相争吵,再后商量个解决的办法。这次事件从一开始就是日本先采取了关闭本国市场和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方式,可以说是先动手了。中方的出口利益受到损失,激起了中方对等的或者更强烈的报复。分明就是双方你来我往的争斗,只是双方下手都不重,打得都不狠,但确实是在打架。

  其实,日方完全可以采取更为缓和的手段,通过协商的方法解决双方贸易不均衡问题。日方一开始的手段就比较激烈,采用了针对性明显的措施。应该说在这场贸易战中日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日本政府这样做的理由并不充分。我看到日本媒体的报道,日本学者的观点,以及与日本官员私下的交流,几乎没有人同意日本政府这么做。中日的贸易摩擦一直有,但是一直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是这次日方采取的是与以往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人猜测日政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转嫁国内危机,这种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雷声大雨点小的贸易战

  贸易战有两大类型,一种是恐吓型的,一种是实质型的。中日贸易战明显地属于恐吓型,双方根本就没打算真刀真枪地打,都在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做文章,没有动真格的,也就是所谓的“小女人”之争。日本对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很小,根本就不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而中国如果真的想制裁日方,真正的杀手锏是停止跟日本在汽车技术引进上的合作,或者对汽车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那就会直接影响中日合作的、在中国境内的汽车生产厂,如:广州本田、西安五十铃、湖南猎豹等,这些厂家都采用很多日本零部件。

  虽然我不认为中日贸易战会升级,但不妨分析一下贸易战的几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种结果:日本方面发起贸易战的时候可能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中方不理会,自动停止对日出口。这是日方最希望的。而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可能对中方没有什么影响。贸易战的初期,也出现了一些日本想要的苗头,中方并没有很快做出反应,开始时中国官方新闻发言人的反应并不激烈。在中方做出报复反应之后,日方说中方的报复手段非常突然,反应之快令他们措手不及。日方期望着中国官方无甚反应,听之任之。事情的发展证明中方并没有让日方的最初目的达到。

  第二种结果:中方马上做出强烈反应,事实证明也没有发生。中方对日方的回应是以牙还牙,以硬对硬,并让日方觉得痛感大于快感。造成先发动贸易战的日方得不偿失,只得主动退回。这样日方会两手空空,白发动了一场贸易战,还要赔上面子,国内、国外都不是“人”。

  第三种结果:双方都退让,做出一定的让步。这也是贸易战常见的解决方式。比如美日之间就发生过类似的贸易战。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严重冲击美国汽车工业,美国想发动贸易战,日本望而却步,遵守了美国制定的配额。中日贸易战也可以采取中国在日本同意的限额以内出口。因为这次日本限制的三种产品,对中国来说不是关系大局的。不像当时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占到日本产量20%的份额。再比如中美的纺织品贸易对中国很关键,一定要保,因此就适应了美国的纺织品配额。

  第四种结果:战争升级,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中国第一轮的回击是超过日方的,此时,日方第二轮加码,双方轮番向上。事实上,在中方没有对日方做出回击之前,日方的第二轮制裁措施正在酝酿之中,什么毛巾、筷子之类的。中方回应之后,日方明显低调了,可见日方并不愿意战争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中日之间贸易品种非常多,可能是世界上两国间贸易品种最多的。因为可供选择的报复产品多,两国都可以选择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你来我往地报复一番,但不会伤筋动骨。这两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处理事情的方式非常相近,比较温和,有点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味道。

  现在,双方嘴仗打得比贸易仗厉害,都试图达到一种在互相抗衡上新的均衡,以图在今后双方的贸易中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才是关键。中日之间的贸易增长对双方都有益,两国的贸易有一定的互补性,都不是真的想发动一场贸易大战,让第三方得利。在未来几年,中日贸易之间可能会有一些更激烈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但是在敏感的高科技方面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不大。

  日本出口辉煌的昨天就是中国外贸的今天

  中国在这次贸易战中的地位跟过去完全不同了。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外贸出口可能要取得日本当年一样的强势地位,与日本当年一样,中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具体到这次贸易战,中方和日方的心理完全不同,对日本来说在这次贸易战中有实际的利益,而对中国来说利益不大。日方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中方的回旋余地非常大,完全是进退自如。中国退了损失也不大,但是不能松这个口,不能开这个先例。

  中日的此次贸易战,表明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达到了可以和某些发达国家抗衡的程度,也说明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差距在缩小,贸易竞争已经是相同等级产品的冲突了。和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竞争已经达到可以影响对方国内市场的程度,这是中国经济竞争力上升的表现。反过来,也是日本经济能力下降的表现。此次贸易战明确了中日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在对日贸易和经济交往中我方处于有利位置。我方不仅没有劣势,而且略有优势。这说明中国在贸易战中的交易能力和应变能力大大的不同以往了,是中国缩小和日本差距的绝好机会。为中日的平等贸易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不仅在对日贸易上是如此,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出口对很多国家的市场都有强烈冲击,会遭遇各种贸易保护,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反倾销或者其他比较温和的、非贸易壁垒的办法,贸易战也可能会发生,但是,贸易战比被动的挨打受气要强。经过若干年的国际贸易洗礼,我们已经不是贸易战的新手了。中国已经在多次贸易战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打得起贸易战了。当然这也跟中国市场开放程度很大,国力强盛有关。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打这种贸易战,中国一定会吃亏的。要想在贸易战中占有优势,一定要有杀手锏,对方的产品要依赖于你的市场。

  保护日本农民利益是假 嫉妒中国快速发展是真

  从表面上看,这场贸易战是日本要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日本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就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而是带有政治色彩,涉及日本的经济体制。日本选举中自民党的票数主要来自农民。日政府不得不顾及农民的利益。

  有日本经济学家指出,日本进口中国农产品是对日本非常有利的事情。利用中国的土地资源可以缓解日本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降低日本土地资源贫乏造成的过高的房地产价格;有利于日本本国价格体系的合理化;甚至使日本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趋于合理。比如过去日本的土价高,农产品贵,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价格便宜,平抑了日本过高的物价水平。近年虽然日本经济不景气,民众的收入没有增长,但是由于中国低价产品的进口,日本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反而大幅度提高,对日本国内的社会安定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给日本低价的农产品,日本要实现价格体系合理化和经济结构转换的成本还会更高,难度也更大。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整体上有益,唯有对日本本国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不利,收入降低。

  从更深层次看,这次贸易战是日本对自己的经济处境不自信而过度敏感的表现。90年代以后,尽管日本的国内经济非常不景气,但是出口势头仍然强劲,贸易顺差依然逐年增长。巨额贸易顺差是维持日本经济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经济不崩溃的重要因素。日本跟美国不同,是一个需要用贸易储备和贸易顺差来保持贸易安全感的国家。日本担心贸易逆差的出现会对日本本国的汇率和资本市场产生影响。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贸易出现逆差,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的趋势,然后出现金融的漏洞。因此,日本对贸易逆差的出现一直保持高度的敏感。

  但是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双方计算贸易额的方法不同,中方认为双方的贸易额应计算香港转口贸易,是平衡的;日本的算法不计算香港的转口贸易,对中国贸易存在逆差)。而且,早期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对日本是有利的。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是煤炭、矿产等日本需要的产品,这种逆差日方可以接受。而现在中日贸易的现状是中方大量地向日本出口制成品,而且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种贸易逆差,对日本本国的制造业有冲击。而制造业是日本的经济支柱,日本对此颇为敏感。而且二战以后,日本在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贸易赤字,特别是没有有害贸易赤字,所以有的日本研究人员把日本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看得非常严重。在对中国的贸易中,日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防止贸易逆差的出现,只有采取报复手段。

  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担忧是另一重要原因。日本研究中日贸易的学者今井健一在新近发表的《日本贸易白皮书》中说,中国对日本贸易的竞争在很多方面对日本形成竞争压力。中国产品在低级产品市场也有竞争力,高技术上中国在追赶日本。中国在广泛的市场领域内对日本经济有强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是效率型的。比如,中国的机械制造产品已经进入市场,而且在劳动力大量参与的成熟技术上中国进步很快,利用自己极为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质高价低的同样产品。日本企业采购中国零部件大幅度降低日本企业生产制成品的成本。日本厂商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中国对日本的制造业造成的冲击很大。日本开始担忧中国的竞争能力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就像当年日本对欧美市场一样,中国的很多产品在对日贸易中也有竞争优势。日本有人惊呼:中国的技术进步对日本形成了经济威胁!例如,中国生产的空调、彩电、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占20%的份额,甚至打入了日本有传统优势的欧洲市场。

  中国首次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

  这次日本跟中国贸易冲突是战后日本第一次率先制裁对方的贸易战。在此前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战都是日本对外出口占优势,其他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日本对外出口造成阻碍。这次却颠倒过来,成了日本受到中国进口产品的冲击,日本采取保护自己市场的措施,给中国产品的出口造成阻碍。而且,让日本没有面子的是这种贸易保护措施用在了经济实力一直不如日本的中国身上。

  日本战后以来,特别是60年代以来,贸易的竞争力不断增长,不断地给别的国家造成贸易冲击。在贸易战中从来都是日本受到别的国家贸易保护的阻止,不停地拿主张贸易自由的理论武器,批判别的国家,为自己贸易竞争力的上升来辩解,而且别的国家往往在它的这种争论下处于被动。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狂风暴雨般”的日本出口,很多国家愤怒地抗议。但是日本产品仰仗着贸易理论中的竞争性原则,凭着价格便宜、产品质量好,靠消费者的信赖获取市场份额,不怕经济制裁。

  在自由竞争中,贸易扩张靠的是效率,所有的保护性手段、防守手段都是不符合效率的,是受到公认的谴责和批判的。二战后,日本的贸易竞争力很强,始终掌握的贸易主动权,始终掌握贸易正义,几乎没有过相反的地位。而这次,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确实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终于逼得日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中方首次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了,这是极具历史意义的。蒋泓江

  编后

  记者发稿前得到消息:印度宣布将对中国300种进口商品实施监控。等待中国的将是像当年日本一样战火纷飞的国际贸易环境。当年日本凭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能取得胜利,现在我们凭着我们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一定能冲出重围。

  本文系转载自新浪网合作媒体,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曝陆川秦岚分手 男方要结婚女方不愿安定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