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铜市研究 > 中国中期专栏 > 正文
 

国内消费依然有望保持旺盛 沪铜有望恢复涨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08:09 中期期货

  一、一月行情回顾

  2006年的第一个月随着基金全面进入商品市场,LME铜迎来了开门红,随后创出4629.5的高点,之后由于库存大幅增加其他利多消息的匮乏而是LME铜裹足不前,月末在库存下降的刺激下,再创出4675美元的新高。1月份截至1月24日,LME3综合铜均价为4558,较上月上涨3%。

  而沪铜更是在国内现货紧缺的情况下大幅补涨,一再创出新高,两市比值迅速恢复,而后随着临近中国重要节日农历春节,铜的需求大幅减少,缺乏了现货的支撑的期价也同样陷入了高位震荡格局。1月份截至1月24日,3个月期铜的均价是43021,较上月上涨3301元。

  二、国际供需形势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在最新的月报中指出,全球2005年1--10月间精铜消费量将超过产量20.3万吨,2004年同期供给缺口为85.5万吨。2005年1--10月间精铜产量为1,358.1万吨,消费量总计为1,378.4万吨。10月世界精铜利用率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利用率下降。(如表一)

   国内消费依然有望保持旺盛沪铜有望恢复涨势

世界精铜供需平衡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截至2005年10月份,精铜产量有所增长,但需求却没能增加,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需求降低所致,总体仍存在20.3万吨的缺口,只要缺口存在,铜价就将从中得到支撑。对于后市,供应仍有望继续增长,需求方面由于进入消费旺季后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因此短期缺口仍有望存在。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06年铜供给会达到平衡基本形成共识,但低产能利用率造成短期内铜产量增长前景仍不乐观,特别是频繁发生的罢工事件更是增加了供应增长的难度。从1月4日开始的全球最大铜生产商--智利国有铜公司Codelco的合同工人罢工,给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得本已供应吃紧的铜市更是雪上加霜,一度将铜价推至新高。目前Codelco罢工已结束,罢工高峰期已过去,但从年底罢工频发的情况看,供应增长道路还是很坎坷,供应体系还是很脆弱,今后若有其他的影响供应事件都会将铜价推高。

  三、国内供需形势

  本月国内现货延续12月的强势,至1月23日,华通现货均价45078,较12月均价上涨了10%,峰值达到46500元/吨,再创历史新高。现货升水也随着沪现铜的上涨,一度达到1200元/吨的水平,现货紧张的程度可见一斑。在1月供需数据出来前,难以得知沪铜现货如此紧张根本的原因。但我们由12月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12月的沪铜的强势主要源于净进口量的减少。而在1月,这种影响仍应存在。因国内铜消费开始进入逐渐消费旺季,供需矛盾由此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

   国内消费依然有望保持旺盛沪铜有望恢复涨势

中国铜供需平衡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观察中国铜供需平衡表,我们可以发现,从2001年至今,国内铜的消费逐年稳定递增。消费量增速虽然在05年开始有所放缓,但预计06年仍能保持30万吨左右的增量。中国的精铜产量在04年前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速,但在05年增速已经放缓。06年产量保守的预计会有34.8万吨的增量。在供需平衡表中,供给的波动,相对于需要要大得多。中国目前是铜的净进口国,由于自身铜矿产量很小,大部分的铜需要直接进口精铜或通过进口铜精矿与废铜加工来提供。

   国内消费依然有望保持旺盛沪铜有望恢复涨势

中国精铜、废铜与铜精矿月进口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图一可以看出,铜精矿与废铜的进口数量基本呈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虽然目前铜精矿与废铜的定价都会参考LME的价格,但由于定价方式与加工利润的不同,铜精矿与废铜进口数量在贸易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仍会保持逐步上涨,这与铜消费的增涨节奏较为吻合。但精铜直接进口的数量会受贸易环境较大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国内铜供给中最大的变量,会对沪铜现货的价格构成直接的影响。

   国内消费依然有望保持旺盛沪铜有望恢复涨势

05年精铜进出口数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