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研究报告 > 正文
 

研究:经济放缓将促使06年商品价格整体下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1:57 国际期货

  内容概述

  ◆ 2005 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欧元区等普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预计2006 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 为控制通货膨胀,美元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但美联储加息对美元汇率支撑 有限,贸易及财政双赤字是造成美元下跌的主要原因。

  ◆ 美元利率及汇率走势直接影响全球商品价格变动,预计 2006 年主要商品价 格将呈下降态势。

  第一部分 全球经济形势

  一、全球增长步入放缓

  2001 年全球经济在 IT 业缩水、股市不景气及“9.11 事件”三重因素的影响 下出现全面衰退,世界商品贸易量出现了 20年来的首次下降。2002 年经济缓慢 增长,消费出现复苏,投资得到反弹,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3 年 全球经济增长2.6%,全球经济基本摆脱了前几年网络泡沫破灭后近乎停滞的状 态,步入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轨道。2004 年,以美国和中国经济为主要增长动力,推动全球经济出现多年少见的繁荣势头,增长速度达到 4%以上,是 30 年来 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图1:1970-2005/10 全球实际GDP增长及消费者物价水平变化情况

  研究:经济放缓将促使06年商品价格整体下行

1970-2005/10 全球实际GDP增长及消费者物价水平变化情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根据 IMF 预测,2005 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至 3.1%,欧元区及日本经  济疲软,石油价格的蹿升与疯涨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欧元 区 12 国财长在年中的欧元集团财政部长理事会上对 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进行 盘点,欧元区的消费和投资依然不振,出口增长缓慢,石油价格的暴涨更沉重的 打击了欧元区经济增长,而最终财长将 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期再次下调 至 1.3%。石油价格是决定全球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20 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冲击曾经给世界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据统计,1973 年的石油冲击, 使西方国家陷入了 1974-1975 年的严重衰退,而上世纪 70 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西方世界出现了 1979-1982 年长达 3 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并使西方国家陷入滞胀。虽然此次石油价格上涨不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之前两次较大规模的冲击,但 还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二、“中国因素”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和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经济规模以美元 GDP 统计在 世界上排名第七,总量约为美国经济的 1/8,但来自中国的需求却在近几年爆炸性地增长。美国消费刺激全球制造业,而中国与日俱增的原料需求则是推动原料 价格上升的源动力。

  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大国,对全球商品市场的供求格局和市场价格的影 响不断加深,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人们称之为“中国因素”。 2004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 1.1 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全球贸易增 长的贡献也达到11.3%,居世界首位。中国部分大宗原材料采购占世界总进口量 的 20%至 35%,世界贸易中 1/4 的钢铁,1/5 的铜、锌、镍、铂,被中国购买。全球大米、棉花总需求的 1/3 来自中国。2004 年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中有 40%来自中国。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需求的不断增加,致使国际品市场供需利多,由此带动 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但目前国际市场的“中国因素”,主要是国际基金利用其对资本娴熟的运用 和对大资金的掌控能力,利用“中国因素”,通过期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2005年初,中国企业进入新一年生产原材料进货高峰期,同时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却 相继提升。国际铜价在库存巨减与需求强劲的情况下,创下 1990 年以来的新高,而 WTI 原油价格在 4 个月之后,重回 53 美元以上。整个 2 月份,食物、工业金 属、基本工业原料等悉数稳步上涨;CRB 期货指数单月涨幅7.11%,创下 10 年 来单月涨幅的新纪录,其中能源指数暴涨 7.84%,谷物暴涨 16.12%,工业原料暴 涨 10.08%。2004年,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石油、铜价格波幅分别为73%和 39%,大豆、玉米和棉花价格波幅分别为 112%、76%和 70%,主要品种 价格均创出近 10 年甚至 20 年新高。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经济变量因素,正日益成为全球最大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但仅作为国际基金投机的对象,承担国际投机市场涨价风险是无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全球采购优势,实现左右和主导市场 价格,才能对价格有影响力,掌握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力的主导权。

  三、全球通胀与通缩之辩

  (一)发达国家 CPI 走势

  2005 年 9 月,由于多数成员担心卡特里娜飓风推高通胀的危险要大于对美 国经济的威胁,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将美国主要短期利率再次提升25 个 基点,由原来的 3.5%提升至 3.75%,完成自 2004 年 6 月以来的第 11 次加息。美 国 9 月份批发价上涨了 1.9%,创15 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涨幅最高的为汽油、 天然气和家庭取暖用油。同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比上月上涨了 1.2%,为 25 年来 的最高水平;但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月升幅仅为0.1%。通货膨胀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的最初阶段,如半成品价格上涨了 2.5%,是过去 31 年来的最大增幅;原材料也上涨了 10.2%,为两年多来涨幅之最。相应的,企业也将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来应对油价上涨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困境。 总而言之,商品的价格已经呈现出上涨之势。此次美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主要来自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

  图2: 2000-2005/06 全球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研究:经济放缓将促使06年商品价格整体下行

2000-2005/06 全球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图3: 2000-2005/06 发达国家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研究:经济放缓将促使06年商品价格整体下行

2000-2005/06 发达国家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结果,尽管目前还没有长期通胀压力上升的迹象,但 9 月欧元区消费物价涨势大于初值的 2.5%,年率上涨至 2.6%,达到 2002 年 1 月以 来最高水平,高于预期的 2.5%。但是剔除能源价格、食品、酒类及烟草等因素, 消费物价的涨势较为温和,9 月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上涨 0.3%,年率仅上涨 1.3%。 截至 9 月的一年能源价格累计上涨了 15.2%,是造成消费物价指数大幅上涨的主  要原因。在油价上涨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增强,前两个季度综合消费 价格指数(HICP)均为 2%,8 月的 CPI 为2.2%,第三季度各月分别为 2.2%、2.2% 和 2.6%,平均为 2.3%,比前两个季度有所上升,且已连续几个月高于 2%的水平。欧元区的通胀压力同样来源于油价的上涨。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通货紧缩后,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是截至 2005 年 第三季度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处于下降趋势,前三季度各季同比 CPI分别为-0.2%、-0.1%和-0.3%,尚未结束通缩。近年来,为了遏制通货紧缩,日本银行 一直将利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并不断向金融体系注入现金。

  (二)发展中国家 CPI 走势

  国家统计局 11 月 11 日公布的数据表示,10 月份中国 CPI 同比增长 1.2%, 前 10 个月累计同比上涨 1.9%。从 CPI中各主要类别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其仍 然反映了 2005 年 CPI 通货膨胀的特点,而不是通货紧缩,如食品价格月环比涨  幅低于过去,非食品价格月环比涨幅均比历史水平高,尤其是居住类价格。加之 国际油价快速飚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有的迹象表明,CPI 通胀率表象是在  下行,但经济当中仍然存在着通胀的压力。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是造成历史上拉美的高通货膨胀率的直接原 因。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随着货币主义改革的深入,政府财政赤字减少,拉美 地区的平均通货膨胀率终于由 90 年代初的 3 位数降到了 1999 年的两位数以下。 2002 年开始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连续 3 年下降,2004 年拉美通货膨胀率由上 一年的 8.5%下降到 7.7%,到 2005 年 7 月下降至6%左右,拉美进入低通货膨胀 率高经济增长率时期。

   中国 2005 年 CPI 虽 然涨幅较小,但受国际油 价影 响,仍存在通胀压力。

  图4: 2000-2005/06 发展中国家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研究:经济放缓将促使06年商品价格整体下行

2000-2005/06 发展中国家整体通货膨胀及核心通货膨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