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白糖五月冲高遇阻 期价追随美盘大幅走低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0:45 中大期货 |
一、本月行情回顾 图1、NYBOT#11原糖7月合约周K线 国际市场
NYBOT#11 原糖期价五月自高位大幅回落。美元对主要货币强势走坚,引发原油、黄金以及CRB 商品期货指数连续下跌,此后全球多数商品期货表现疲弱,原糖亦未能幸免。投机基金、生产商以及散户多数选择清算了结离场拖累期价,贸易行盘中积极吸纳亦未能有效阻止跌势。7月合约经月初于17.00~18.00美分/磅一带短暂盘桓后,月中开始连续破位下行,临近月末期价已回落至近四个月以来最低位15.00 美分/磅附近。 图2、ZCE-SR703合约日K线
国内市场 ZCE 白糖期货五月冲高遇阻,追随美盘大幅走低。主力SR703 月初受投机买盘入市推动11 日成交放量,持仓大涨,盘中一度涨停。期价最高冲至5300 元/吨,为近两个月以来最高点。此后外盘弱势盘跌累及郑糖,703 掉头下行,临近月末回落至4511元/吨,为近两个月以来最低。SRB本月先后在23 日及30 日两次分批拍卖18.34万吨储备糖。两次成交均价分别为4856元/吨以及4876 元/吨,结果符合多数投资者预期,期市反应淡静。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给 1、巴西――2006/07年度新榨季从3月开始至11 月结束,进入5月份以来生产进度加快。巴西农业部5月30 日预计今年全国甘蔗产量将达到4.698亿吨的历史记录,比上榨季的4.314亿吨的产量增加了8.9%。其中食糖产量预计达到2920万吨,增幅为9.5%,酒精产量为178 亿升(以生产96 度酒精计算约1437.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4.6%。另外,来自巴西中南部地区的甘蔗产量将占总产量的87%。这次预测稍稍高于本月初巴西咨询机构Datagro 估计的4.21 亿吨。预计有4.234 亿吨的甘蔗将用于生产食糖和酒精,剩下的部分将用于动物饲料、酒精饮料和其它非工业生产。农业部称巴西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新糖厂的兴建。据预测2006/07 榨季巴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将达到620 万公顷,而上榨季为580万公顷,其中大部分增加的面积都是由粮食作物种植地转变过来的。今年下半年巴西农业部还将对2006/07榨季的产量进行2 次估产。 目前为扩大生产能力,巴西各地纷纷兴建新糖厂。截止2012 年大约将建成80 多家糖厂和酒精蒸馏厂,总耗资300亿美元。 图3、巴西历年原糖产量(单位:千吨)
2、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蔗糖主产国, 今年印度有望增产。在10 月份开始的下一榨季,印度的蔗糖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200 万吨。业内人士认为,充足的雨量、对蔗糖较高的市场需求以及出口增加等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今年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由于本榨季的价位较高,榨厂能够及时向农民支付款项,且往往比政府规定的收购价格要每公担至少高出5到10 个卢比。这些因素刺激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印度蔗糖榨厂协会主任S·L·贾殷说,几乎各个甘蔗产区的种植面积都有上升,比如在比哈尔邦甘蔗的种植面积增加了30%。04/05 榨季印度的食糖产量减产至1300万吨。印度政府月初亦表示,今年5 月他们将从国库中拿出145 万吨是食糖投放到公开市场上,这次投放量比去年同期将多出35 万吨。不过鉴于印度食糖泰半用于自给,因此我们认为其产量增长对于国际糖市影响有限。 3、中国――截止五月,2005/06 年制糖期食糖生产已全部结束。中糖协统计本制糖期全国累计产糖881.5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糖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800.8万吨(上制糖期同期857.1 万吨),甜菜糖80.7 万吨(上制糖期同期60.3 万吨)。截至2006年5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587.4 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658.8 万吨),累计销糖率66.6% (上制糖期同期71.8 %),其中销售甘蔗糖513.8万吨(上制糖期同期602.2 万吨),销糖率64.2% (上制糖期同期70.3%),销售甜菜糖73.6 万吨(上制糖期同期56.6 万 吨),销糖率91.2% (上制糖期同期93.9%)。据对全国重点销糖企业调查,各省商业单位食糖库存截至5月底是近几年最低点。 本季食糖减产而国内食糖消费量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见下图)。综合考虑替代品产能扩张,挤占食糖市场份额等其它情况,我们依然看好白糖后市的消费增长潜力。 图4、中国历年食糖产量与消费量对比(单位:万吨)
06/07 榨季播种工作继续展开,目前甘蔗主产区云南以及广西部分地区遭遇20 年一遇的严重春旱。自1 月以来该省各地降水持续大幅度偏少,日照偏多,春季气温持续偏高,造成冬春旱发展快。而3—4 月蔗区正处于春植期或蔗芽萌发和长苗期。重旱可造成甘蔗地下活芽干坏闷死、发芽发株少、缺塘断垄,降低后期有效株(茎)数,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