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结束券商垄断时代:券商失去主导地位(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4:58 《资本市场》 | |
引人关注的是,连年在末位狂奔的鹏华基金公司,是老十家中至今唯一仍旧维系着券商绝对主导股权结构的基金公司。鹏华基金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由国信证券、浙江证券、鞍山信托(资讯 行情 论坛)和安徽信托等4家金融机构发起,国信证券持有50%的股权,加上浙江证券的部分,即鹏华基金公司处在由券商绝对控股的状态下。尽管在2001年8月进行了增资,但4家金融机构的股权因以同等比例增资而没有发生变化。其实,鹏华基金公司也曾在2000年与美国景顺集团洽谈合资事宜,但后者最终与其失之交臂,而和长城证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景顺长城基金公司。虽然美国景顺集团的持股比例只有17%,但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最多也只有33%,股东之间容易形成相互制衡。
与此相反,自1994年4月成立后,富国基金公司已经在2003年和2004年发生了两轮股权重组,不但股东中的券商数量少了,而且股东之间相互制掣的结构始终非常明显。富国基金公司总经理李建国说,在合资谈判中,五家中资股东均因看好公司前景而不愿减持股份,但同时又欢迎蒙特利尔银行的加入。而采用增资扩股模式将股东增加到六个,通过不改变均股格局促成了合资的成功。合资协议的相关条款,为蒙特利尔银行将来增加持股比例预留了先款条件,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望还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显然,鹏华基金公司“一山不容二虎”的股权现实,从本质上约束了富国基金公司模式的复制。同样,由于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持有60%的绝对控股权,早在2001年7月就与JP摩根富林明签署合资备忘录的华安基金公司,没能实现拿下中国第一块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期望。而富国基金公司重组前后业绩的天壤之别,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速了基金业结束券商主导股权的潮流。而老十家基金公司中的9家进行了削减券商股权的重组,已然表明券商正在失去对基金公司股权的统治地位。2004年12月21日,华安基金公司一下子将4家券商股东全部换掉,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了。
华安基金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证券有限责任公司3家发起设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当时的业务主要就是证券,后来才将证券业务拆分出去组建了上海证券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它当时的身份其实也相当于券商。虽然2000年7月的股权调整和增资大大增加了券商股东,但华安基金公司的一股独大局面至此不再。5家企业在2004年12月的入主,则更是形成了全面的股权均衡格局。其实,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持股比例从绝对控股的60%演变到只有20%的轨迹,就是券商逐渐失去对基金公司股权绝对控制地位的一个缩影。
目前,单家券商还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只有新基金公司了。事实上,即使在新设的中资基金公司中,这种情况也只出现在天同和银河两家基金公司中,天同证券和银河证券分别持股60%和50%。此外,单家券商一股独大的还有部分合资基金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几家券商在部分基金公司中的股权较多,但这只是过渡期的暂时现象。比如说,国元证券是在2004年下半年取得长盛基金公司49%股权的,但它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寻找合资伙伴了;此外,在法规允许后外方进行单方增资,则是不少合资基金公司当初合资协议中明确规定的条款。 据统计,在2004年具有可比性的97只股票型基金中,只有39%的基金全年回报率为正值。这意味着只有不到四成的基金给持有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另有超过六成的基金让持有人实际上蒙受了损失。而在2004年成立的55只开放式基金中,单位净值到2004年12月31日时能够站在面值以上的只有10只,单位净值的平均亏损率高达4%,即多数新基金在2004年让持有人带去了实际亏损。而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基金持有人来说,自己投资的基金能否有真金白银入账,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券商统治时代的结束,不啻是给了基金持有人一个新的梦想。 同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