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华财讯]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当前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目前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的最佳方案,人民币不能在压力下升值,人民币汇率暂时的稳定对中国和国际社会可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据证券市场周刊12月27日报道,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撰文指出,如果现在人民币升值,我们的经济能否承受巨大的过度升值压力。国际经验证明,在当前美元贬值特别
是在国际“热钱”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只要人民币管理浮动的区间稍一扩大,人民币值必然马上冲上区间上限,并且人们还会期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热钱会更多地流入。巨额“热钱”的推波助澜,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水涨船高,最后一定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过度升值。
直接冲击是进出口。如果人民币过度升值,如20%-30%,可能更高。如果升值30%,意味着我们的出口增加30%的成本,进口产品的价格便宜30%。中国产品突然丧失价格竞争力,出口相关行业和公司马上失去比较优势,出口出不出去,存货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规模小的企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由于所有的进口产品便宜许多,会出现大量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反过来冲击提供国内市场需求的行业和厂商。中国年进出口已经超过万亿,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主体。
1985年,日本在广场协议的压力下开始日元升值,日元的升值从1美元比200多日元的水平升至1美元兑78日元的水平,这个汇率水平不是市场均衡,是过度升值所致。而过度升值使日本经济付出近10年的惨重代价。
更严重的是,我们经济体系中显形和隐形的债务,特别是金融体系中的几个大窟窿,几万亿的正在处理和必须马上处理的仅仅来自各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还有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另一个需要面对的大窟窿是证券公司,一个南方证券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的中央银行再贷款,整个证券市场需要的再贷款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如果不及时把这些窟窿堵起来,银行系统仍然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面对两年后的外国金融机构竞争,恐怕不是靠“国有银行”这块政府信誉的招牌就能“平安无事”的。只要外国银行靠其优质服务,争取到20%的高端客户中的1/4,中国的银行就可能失去现有存款的1/4。证券业如果不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国债回购以及委托理财造成的客户亏损处理好,证券业可能成为仅次于银行的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高储蓄,经济理论表明高速增长依赖着高储蓄率。高储蓄率基本发生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大约20-25年。在经济起飞大约25-32年之后,各国的高储蓄率就呈下降趋势。如果我们把1980年当做经济起飞的起点,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延续25-30年左右,那么到了2010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将发生明显下滑趋势。换句话说,留给我们的高速经济发展的黄金岁月已经不多了。如果储蓄率一旦下滑,脆弱的银行体系就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金融体系改革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金融环境。人民币的暂时稳定,将为金融体系的改革争取时间。面对2006年金融业的开放,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仔细分析来自国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本声音比较大,但中日贸易日本是顺差,他们没有多少施加压力的筹码。欧洲未必欢迎中国更大比例持有欧元,因为会导致欧元进一步升值。人民币真要改变汇率机制,美元会进一步贬值,对美国未必是好事。美国学界政界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如果对己对人都没有好处,压力从何而来,我们大可不必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
“热钱”是投机性的资本,在人民币被低估的舆论推动下流入中国。热钱推高的外汇增长不能算“外汇储备”,也不能作为人民币低估的根据。只要让这笔“热钱”不结汇进入中央银行,而是直接进入任何商业银行的外汇账户,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幻觉”就会消失。
要注意的是,一旦金融体系出了问题,或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薄弱环节暴露出来,这些“热钱”可能最快出逃。热钱的流入并不是最危险的事情,最危险的是“热钱”的流出。中国经济一旦“大起大落”,带来的后果就不是简单的“硬着陆”的问题了。目前保持人民币的不完全兑换是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至少可以让“热钱”进来容易出去难。
在目前的内外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升值未必能解决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劳动力套利的问题,也未必能改变外部各种利益聚集起来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未必能统筹国内的各种不平衡,当前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目前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的最佳方案。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人民币不能在巨大压力下贬值一样,人民币现在不能在压力下升值。人民币汇率暂时的稳定对中国和国际社会可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李建丰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