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早在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

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将在租借地内新建的市区设租借地首府,命名为“青岛”;当月,中国划界委员于希杰、彭虞孙与德方勘界委员罗绅达订立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

1984年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如今,青岛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2010年,青岛探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同时牵手河南保税区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目前,青岛已经全面启动创建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试办自由港、探索推进具有青岛特色贸易投资便利化体制创新试点。[详细]

  早在2014年3月22日,青岛市政府就组织举行了一场参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青岛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见建议。

  有国内学者曾私下对青岛的“一带一路”委婉批评,认为青岛纳入“一带一路”过于牵强,但很快青岛就找到了历史传承——板桥镇。

  青岛认为,“自己与丝路有缘,缘已千年。”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线之起航地,中国青岛胶州湾的板桥镇,是整个胶东半岛最重要、最繁忙的古港口,几百年里,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货物的船队从这里出发,驶往世界。

  据《胶州史志》记载,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三月十八日,朝廷设市舶司于板桥镇,升板桥镇为胶西县(今青岛胶州),属密州所辖,自此位于胶州湾畔的板桥镇成为我国北方最早设海关的口岸重镇。

  一千年后,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频繁与日韩展开经贸交流的城市,青岛在和日韩等国的生意往来都占据着地缘、文缘、商缘等优势,这也使得备受瞩目的中韩自贸区落户青岛的呼声最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认为,中韩自贸区是青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色优势,贸易协定签署后,未来关税将会下降95%以上,甚至零关税。

  在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设想中,青岛将被打造成“一带一路”双向桥头堡,他认为,“青岛在历史渊源、综合实力、内外开放、海洋优势以及文化优势等方面,拥有许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毋庸置疑,青岛最早的底气之一就是青岛港。作为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双双位居世界第7的全球知名大港,青岛港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集装箱装卸效率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重要桥头堡之一。

  青岛港也在逐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深化与“海上丝绸之路”15个沿线港口的合作、加快国际化步伐方面最近动作频频。继4月23日与南亚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成功建立友好港关系后,4月27日,青岛港又与东南亚柬埔寨王国第一大港西哈努克港签署建立友好港关系意向书。

  “我们正在加速布局海铁联运业务,去年海铁联运的业务主要是在山东省内,今年这一业务的开拓重点将转移到省外,预计将会增开到银川、兰州以及新疆口岸的班列。”青岛港总裁焦广军表示。

  目前,青岛港已铺设了近20条通达山东、辐射西部、直至中亚的铁路班列线路,并在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合作共建了内陆港,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边境口岸,开通了连接日韩、东南亚和中亚5国、贯穿东西的“过境海铁联运大通道”。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涌现出了像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青岛港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

  2014年3月,青岛就提出要建设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综合枢纽城市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战略构想下,青岛市政府在出访安排上开始有意多去丝路带上的国家。

  每次出访时,访问团中都有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橡胶谷等大型本土企业的身影,他们借助政府搭建的对话品台,与他国各界企业代表进行了一对一洽谈,在“一带一路”的大舞台,找寻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青岛市加快“走出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2015年青岛将布局推进一批投资贸易重点项目。其中包括,海尔俄罗斯家电、海信埃及家电等30个产业转移项目,约旦油页岩矿、蒙古铅锌矿等20个境外资源能源开发项目,南车四方、电建三、中石油七建等优势企业在轨道交通、电力能源、路桥建设等领域实施20个国际承包工程项目,10个国际服务贸易合作项目。

  “丝路经济不只是‘过路钱’经济,而且是庞大的产业链经济,同时更是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路径。”青岛市市长张新起表示。

  虽然在出口总额上,民营企业接近半壁江山,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的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青岛一直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企龙头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短板。

   以往,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比国有企业更加艰辛,而现在青岛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比如,在《青岛市加快“走出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中,青岛瑞昌棉业有多个项目入选。在非洲马拉维,不少棉农和工人都在为青岛的瑞昌棉业打工,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瑞昌把棉花种植扩大到非洲5个国家,20万农户受益。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淳于贤力表示,原来“走出去”的大多是大企业,而“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后,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将开始探索“走出去”之路。

  相比于民营企业短板,青岛面临的更大压力来自传统制造业出口的衰落。以青岛市下属的平度为例,传统制造业家具和轮胎等行业都出现了下滑。“今年1到4月份,平度地区的家具和轮胎等以往的优势出口产业都出现了下滑,其中家具出口的下降幅度达到了33.4%,轮胎出口下降了8.9%。”平度商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我国知名海洋科技城,青岛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8个海洋科研、教育与管理机构,汇集了全国7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和30%高级海洋人才,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在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突破,是青岛必须完成的答卷。[点击查看详细原文]

青岛:东方瑞士

青岛市,旧称胶澳,又被称为岛城,被誉为东方瑞士。青岛位于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西接广阔腹地。位列中国“五大古港”之一,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港为世界第七大港口。

南北航运的“中转站”

唐宋时期,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由于板桥镇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发展十分迅速,更是被称为“唐宋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中国唯一的海运河

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青岛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全长200公里,流域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沟通黄渤两海。

东海关分关

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岛地区设立9个东海关分关、分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港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物。。

青岛港繁荣景象

德国人对青岛港港口和和胶济铁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青岛港的建成和胶济铁路的开通大大改善了青岛商贸条件。青岛港贸易的持续上升,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商人的到来。德商先后在青岛设洋行公司20余家,资本总额达2.09亿马克。随后,英美日俄等国商人也蜂拥而至。

世界第七大港口

如今,青岛港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目前,青岛已经全面启动创建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试办自由港、探索推进具有青岛特色贸易投资便利化体制创新试点。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2010年,青岛探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同时牵手河南保税区打造内陆自由贸易区。

1906年青岛地图

德国占领青岛的次年(1898年),即制订了青岛最早的总体规划,选择沿海岸而建的亨利王子街(今广西路)和太平路成为德占时期重要的金融商业街。而与前海相对的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南段)则成为联结青岛区(欧人居住区)与大鲍岛区(华人居住区)的商业街。

1912年的青岛

德占青岛时期,斐迭里街是青岛的高档商业中心,水师饭店(1902年)、亨宝商业楼(1904年)、斐迭里寄宿学校(1904年、已拆除)、青岛俱乐部(1911年)均建于这一时期,形成南段海滨区的建筑雏形。

青岛中山路中段

20世纪30年代老青岛人有句俗话:“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青岛人的吃喝玩乐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日占时期中山路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后,把中山路南端改名为静冈町,其北段为山东町。由于中山路的商店已星罗密布,难以扩充,日本人在聊城路、临清路开辟新商业区的同时,把城市中心的扩张由中山路辐射到周边的河南路、北京路、天津路、海泊路、四方路,向北延伸至馆陶路、堂邑路。

现代青岛商业中心

据统计,1933年青岛有银行21家,有13家位于中山路及周边区域,有7家在中山路商业区的延伸范围即馆陶路、堂邑路一线。青岛的私营钱庄共40家,有30家位于中山路附近,中山路的金融商业中心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青岛台东——新商业中心

90年代末期,台东逐渐取代了中山路,成为了青岛市最大的商业中心,以利群为中心的大型商场群,以步行街为中心的大型商业网,向世人昭示着它继起的繁华。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青岛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南海岸,与青岛市主城区隔海相对,总面积274.1平方千米,核心区规划面积20.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60万。

青岛最早的外商银行——德华银行

随着青岛的发展,中国商人开设的钱庄银号虽有增加,但作为近代新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在青岛却凤毛麟角,在青岛金融界占据统治地位的还是外商银行。其中在青岛开办最早的是德国的德华银行。

青岛民族银行业蓬勃发展

1928年起,中国民族金融业著名的“北四行”、“南四行”、 “小四行”等先后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青岛民族金融业成为金融青岛的一支重要力量。这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金城和大陆两家银行。1953年,这两家银行与其他四家银行一道并入并成立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市就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十多年间,青岛的金融已化茧成蝶,成为青岛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也成为青岛“转方式、调结构”的亮丽表情。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呼之欲出,成为这座城市与国际化现代都市接轨的坚强推手。

聚集化、规模化地形成青岛金融中心

如今,青岛金融中心正沿着香港中路和旖旎的海岸线“向东再向东”。以麦岛金岸、天泰金融广场等高端楼盘项目为资源高地,各银行早就灵敏地嗅出了商机无限的鲜活气息,这些银行也聚集化、规模化地形成了青岛金融中心的高端副中心。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