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美银大手笔减持建行H股,接盘方国家外管局、社保基金等机构耗费403亿接盘,由于美银入股价低而卖出价高,由此引发建行是否为提款机的大讨论。[评论]
太史公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也别冒充“活雷锋”。国内金融机构在建行股价位于4元以下的低位时不增持或者少量增持,如今却以每股4.94港元的价格接盘美银,原因何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此类反常现象不向国内公众交待清楚,大型金融机构有什么脸面要求多分外储,有什么脸面要求普通投资者看好中国金融机构?所谓中国投资机构在海外投资账面亏损,却有战略成功的老调,请不必再弹。
中国企业往往在高价位进入市场,买到“天价”;而外资却又经常能精准抄底,获得在其他投资领域难以想象的回报率。从历史经验来看,国外投行垄断金融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最为被动的原因。比如,当年国外投行在购买我国的金融股权之前,就大肆唱空中资银行和中国股市。随后,国外金融机构抓住中资银行急于改革脱困心理,压价收购。
真正分享建设银行利润不是这些人,甚至也不是银行本身,而是美国银行。有人不以为然,甚至为建设银行打圆场,认为看到了美国银行的巨大收益,没有看到长达6年的时间成本,当初美国银行投资时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然而,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附会。数字胜于雄辩。当初建设银行低价抛售股份,让美国银行轻松成为第二大股东,最终成为它的摇钱树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首要的就是必须破除对外资企业的盲目崇拜。建行新闻发言人表示理解美银出于自身原因减持部分股份,并称建行在与美银的战略合作中在零售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信用卡等多个领域颇有受益,我们相信西方金融机构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判断、取舍。
毫不奇怪,追随媒体披露美国银行新近减持建行股票的消息,这种论调再次甚嚣尘上,并且演变得更加无脑和不堪。甚至有资深媒体人士公开宣称,建行已是外国金融机构的“提款机”。不得不说,这种看法大有放弃专业立场、曲意迎合受众的问题存在。首先,以建行案例看,美银实际盈利水平并不算高。其次,外资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实际支持也不容低估。最后,美银等外资以现金出资参与国有银行改制进程,不仅充实了我国银行实力,改善了公司治理。
建行股份现在不能用简单的“贱卖贵买”概述。股票价格贵贱不可以用绝对价格说事,必须用市盈率概念衡量。美银入股建行是2005年,那时的建行是什么资产状况?什么赢利能力?有目共睹。外汇局以外汇储备大胆回购仅有6倍市盈率的优质金融资产,意味着中国外汇管理投资已经发生重大突破,而且将构成对中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强力维护,同时也将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带来远高于美国债券投资的收益。
中国国有银行从没有被贱卖过,但以贱卖论的道德高地过高估计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却更值得怀疑,因为那些说贱卖论的人,很可能会成为更大的阻力,阻挡这些国有银行继续进行更广更深的市场化改革。资产价格的市场波动是正常的,在资本市场能够获利虽然是硬道理,但却来之不易。美国银行此刻的获利取决于6年前它对建行的判断。
所谓的战略合作,那么作为合作双方应该是互惠互利,但是建行从美银方面又取得了什么收益呢?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表示:“其实中资行在当初纷纷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时,并非是出于缺钱的因素,而是出于引进西方的金融管理理念及方式,从而更有利于中资行向市场化及国际化靠拢。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资行都或多或少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当初金融企业优质股份便宜卖给美国人,今天又高价买回来,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着实郁闷窝火。不过,从经济学我们会发现更多问题。
当国内银行股交易市盈率17-22倍的时候,建设银行的股票被汇金按照4.69倍的市盈率卖给了美银和富登金融。而美银自己,当时的股票是按照30倍以上的市盈率交易的。
做生意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才能放眼未来,做得长久。一城一池滴得失,并不能决定最后滴胜负,吃一亏长一智,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方才能赶超,国家才能强大。花钱要买教训,不能只是想当初。
当年美银入股建行最重要的价值是给予了市场信心,彼时建行刚刚完成注资改制,但外界还是有诸多疑问。外资股东的进驻是一个支持,否则投资者未必买账。
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美银在港股市场上的收益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对外投资总是折戟沙场?
美银出售建行一举,中资银行高管采取的应对措施,明显已成熟睿智了许多。西方银行随意教训中国同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为何在建行股价4元以下低位时不增持,却以每股4.94港元价格接盘美银?建行是谁的提款机?这不仅仅是质疑,是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