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望企业60年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清晰地辨认。
回望这样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对企业的属性不断再认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营企业,纯粹的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这段时间的国民经济建设,仰仗于那一代企业人的艰辛努力,国民经济基础的建立,乃至后来很多企业赖以成就基业的基础,都建立于这样一个时期。
如果说我们有能力回望这60年,是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有能力去辨析企业和企业家,我们知道企业是怎样的一种组织,确信企业家是这个社会中的怎样一种力量。我们不再避讳这样一些字眼,当我们以这样一种标准去辨析企业的时候,我们的坐标会变得相当明确。
角力仍在继续,改变正在发生。
[全文][发表评论]
1949-2009年,共和国经济建设六十年——这是一张徐徐展开、不断被修正的“蓝图”,它的主题是“强国”。
无法否认,这是一次伟大的崛起,甚至算得上最近的半个世纪中,人类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场进步运动。不过,它的道路却是如此的曲折,而时至今日,变革的任务仍未达成。站在时空坐标点上,回望我们行走过的经济史,挪威人亨利克·易卜生说过的那句话竟是如此真切:“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全文
![]() |
计划体制的形成与瓦解
|
六十年以1978年为界,河东河西,泾渭分明。前三十年,我们建成了一个计划经济的体系,后三十年,我们将之逐步瓦解,走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
![]() |
私人资本的“死而复活”
|
六十年中,私人资本在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保护-消灭-复活-壮大”的艰辛历程。 |
![]() |
国际资本的中国意义
|
六十年中,对中国经济建设起过重大影响的国际资本主要有三个:苏联资本、日本资本和美国资本。 |
![]() |
国有资本的兴衰进退
|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一个艰难而颇多争议的主题。在1998年之前,国企改革的主题是“放权让利”,其后则开始了产权改革,随着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转变“身份”改为民营,国有资本在能源型和资源型领域则形成了新的垄断态势。到2008年,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有35家,其中34家为“中字号”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 [全文] |
原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从历史责任角度看待我国企业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个阶段,企业家任劳任怨,品德高尚,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是企业家们最光彩的年代。>>>全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中国的国企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时间里划出了一条抛物线:用前三十年,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大量国有企业与巨额国有资产,再用后三十年时间来处理和改革它。>>>全文
![]() |
国企大事记
|
·1954年 以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全国陆续展开,为管理好巨额建设资金,中国建设银行应运而生 |
在一系列中国企业崛起的范本中,联想算是最实在的一个,这取决于创始人柳传志的性格。柳传志是一个梦想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日子里,他就琢磨着怎么把笔耕不辍的论文变成产品、生成利润;柳传志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实验室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直接冲突时,柳传志毅然选择那些力所能及并有利可图的事。
20年前,华为还只是一家注册资本2.4万元人民币的代理商——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和许多大型公司类似,华为公司从代理起家而走向自主研发之路。不同的是,华为所用的时间短,且超越了世界一流的电信企业。根据Informa的咨询报告,2008年,华为已经在移动设备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
1949年,中国交换机总容量仅有31万门,全国电话用户总数为21.8万户,电话普及率只有0.05部/百人。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不能满足人们对通信需求日渐强劲的渴求,80年代中期,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固定电话也开始迎来它的流金岁月。1995年中国电信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
从利用限制和改造,到逐步被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复苏与勃兴贯穿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1978年以前的29年,是以限私、去私、反私、灭私为主题;后一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30余年,是从逐步承认“私”的合法地位,到鼓励、支持、引导“私”的30年。>>>全文
![]() |
民企大事记
|
·1969年 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创办万向集团(前身萧山宁围农机厂) |
IBM与中国的业务联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70多年以前。早在1934年,IBM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它的第一台商用处理机。1936年,IBM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这是当时IBM在远东的第一个办事处。30年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IBM再次来到中国。>>>全文
1978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起步阶段。如果真正细分,1986年才可以看作正式起步。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基本上算是逐步增长。第三个阶段就是加入WTO至今。>>>全文
![]() |
外企大事记
|
·1966年 当时唯一一家留在中国经营的西方油公司,壳牌在上海的总办事处撤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