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本轮暴跌行情

  • 或许,十年后,当我们回首凝望这惊心动魄的几周时,所有人都会一头冷汗:这是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最危险的窗口期,没有之一。
  • 2015年6月12日,沪指上涨0.87%再创年内新高5178.19点。2015年7月3日早盘,沪指一度暴跌7%现本轮调整新低3629.56点。
  • 仅仅13个交易日,沪指暴跌近30%。
  • 截止7月2日收盘,A股这波下跌跌幅超过50%的股票多达450只,除去停牌的股票,占比19.23%;跌幅超过40%的股票1511只,占比64.60%;跌幅超过30%的股票1932只,占比82.60%;对比历史数据,堪称不折不扣的股灾。

专题调查

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一览

1、政府发布声明,建常态透明沟通机制
2、投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减缓暂停IPO
3、降低交易税费。
4、政府及受政府影响的资金直接入市。
5、打击做空投机,禁止裸卖空。
6、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
7、改革继续推进。

专家热评:该不该救市?

支持派

格隆:当前行情是否存在恶意做空? 需要救市吗?

如果不救市,中国不会消失,但很多私募会消失,很多放杠杆且未离场的股民的资产和生活信心会消失,很多假借渠道进入市场的银行信贷资金会消失,很多社会消费力会消失。救市不是为了向股民发放福利,而是至少不能让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帮倒忙。

向小田:为什么现在一定要救市?

这一次股市的下跌,是伴随着第一次大规模加杠杆的快速下跌,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很可能没有充分的设想和预案。前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在某篇采访中就讲过这样一句话:“股票的价格跌呢,要让他缓缓下降,不能让它直线跌……这是一个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

反对派

刘胜军:政府不应托市,也托不起

面对强大的“救市”呼声,监管者必须保持头脑冷静。上述分析表明,当前的股市下跌属于合理的风险释放,不必救;一旦救市会破坏市场的运行规律、风险定价,甚至加剧投资者道德风险,导致多年来形成的“风险自负观念”付诸东流,不能救;监管者还要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政府不仅不能托,也托不起,甚至制造新的干扰并滋生新的财富洗劫的不公平,救不起。

耶鲁大学研究员朱宁:监管层到底该不该救市?

监管层近期所推出的系列明显救市政策,极有可能促使投资者在市场内肆无忌惮进行投机行为,产生扭曲市场的效应,同时也会造成市场对于规则的不尊重。而出尔反尔的监管措施,可能也会降低监管的有效性,给市场造成更多混淆的声音。

券商建言:如何救市?

海通证券:降印花税有空间有必要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李迅雷:现在是先降低交易成本中的相关费用,预计接下来会进一步调低印花税的比例,这个必要性和概率都很大。

民生证券:相关部门、类平准基金、上市公司、机构应齐心协力

政策低渐清晰,反复震荡筑底,“类平准基金”机构、机构投资者应当勇于维护市场稳定,防范风险蔓延。相关部门、“类平准基金”、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兴业证券:目前处于股灾尾声 但解决还需真金白银

张忆东判断,目前处于股灾尾声,虽然市场已是惊弓之鸟,但是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政策的手已经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格局,一旦出现恐慌抛售和恶意做空的恶性循环,则政策维稳就会加大力度的。

民生证券:支持场内合理杠杆可有效防范场外社会配资高风险

杠杆率的提升以及两融收益权业务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券商的两融上限,缓解券商的资金压力,提升场内融资能力,同时,通过对于场内合理杠杆的支持,可以有效防范场外社会配资的高风险问题。提振券商板块,短期买点已现。

英大证券:交易所态度值得肯定 仍可加大救市力度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减低交易费用是重要的消息,这是一场及时雨。“这是一项救市措施,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态度明确,值得肯定,可以继续加大救市力度,要使用组合拳才能更加要力。”李大霄说。

华泰证券:市场最缺的是信心 政策上对症下药

市场根结在于对于杠杆资金担忧与大幅下跌形成的恶循环,也即市场最缺的是信心。政策上对症下药,降低交易费和过户费是一剂良药,重点在于信心回归,让市场回归理性。

专家呼吁:降印花税等措施可推出

历次股灾救市效果和启示

美国历史上四次主要的股灾

  • 1929年黑色星期二
  • 股灾背景:股市泡沫、经济周期反转、货币紧缩、杠杆收紧。政府救市不得力:自由放任、未及时释放流动性、信用紧缩黑洞及连锁效应。救市效果与股灾后形势:从股灾迅速蔓延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 1987年黑色星期一
  • 股灾背景:经济周期向上、股价偏高、提高利率、汇率贬值、杠杆和程序化交易。政府及时大力救市:总统声明、提供流动性、降息、保证续贷、公司回购、熔断机制。救市效果与股灾后形势:恐慌情绪缓解、未从股灾演变成金融和经济危机、创出新高、风格切换。
  • 2008年次贷危机
  • 股灾背景:经济周期顶峰、股价泡沫、加息周期、次贷泡沫破裂。政府救市:提供紧急流动性、接管两房、QE。救市效果:危机蔓延低于预期、美国经济快速恢复。
  • 2011年主权债务危机
  • 2009年12月,穆迪、标普和惠誉相继下调希腊主权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8月初,美国会未能在最后期限就债务上限达成一致,美股接连暴跌。8月9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继续维持在0至0.25%的历史最低水平,并至少持续到2013年中期。美股当日大涨,并在2012年2月突破前高。

香港: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8月7日创造16673点的历史新高。10月,国际炒家开始围攻香港,纷纷做空港股和港币。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数下跌3343点,累计跌幅达27%。香港政府为维护港元,打破炒家套利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做出应对:1、香港政府和金管局直接进入股市。2、香港金管局直接进入汇市,稳定汇率和利率。3、限制恶意卖空行为。香港政府坚决主动做多的策略,使得国际炒家铩羽而归,恒生指数逐渐企稳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点。

台湾:1990年股灾

1988年9月24日,台湾当局财政部宣布恢复征收股票利得所得税,股市随即暴跌,台湾当局放弃措施,股市反弹冲高,随后7个月暴跌10000余点。台湾当局在80年代末期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应对岛内的资产泡沫,如开放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利率市场化等虽加剧了泡沫的破灭,并给台湾带来了严重创伤,但从长期来看,仍是促进了台湾经济在90年代较为成功的转型。

日本:1989年股灾

1990年的海湾战争使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陷入恐慌,股价大幅下挫。面对股市的大跌,日本政府在1995年前按照传统的危机处理方式来被动解决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而没有采取有力的稳定市场的措施。直到1997年以后,日本金融系统崩盘,日本政府才最终彻底改变了态度,认真正视金融机构的危机处理。

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