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首付夭折:个人住房贷款变得险象环生

2001年05月23日 15:35  羊城晚报 

  本报北京讯(记者栗新风)为防止在消费信贷中的恶性竞争,防范和打击挪用居民储蓄和银行联行资金炒股放贷的犯罪活动,日前,央行对零首付居民住房贷款紧急叫停,这一举动引起了业内业外的关注。

  据了解,通常所说的零首付居民住房贷款在实际中存在着两种“版本”:一种是商业银行推出的,另一种是开发商自己运作的。2000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厦门及广东推出住房贷款“零首付”业务,房地产开发商也适时以此为卖点,至今还不到一年就遭遇封杀。专家认为,零首付的“夭折”,可能预示普遍认为最安全的贷款品种———个人住房贷款变得险象环生。

  银行存在潜在风险

  从银行“零首付”实施的情况看,在申请贷款时都要求把所购的房屋作抵押,并提供价值可观的不动产,或经银行认可的存款单、有价证券等作质押。另外一个条件是,要求贷款申请人具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还款能力和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对于消费者来说,“零首付”虽然免除了20%-30%的首期付款的负担,但对于那些无房户、城市化中的新增人口、流动人口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进入“零首付”按揭者的行列,可见银行的“零首付”门槛并不低。

  “零首付”虽然减免了当期负担,却加重了未来还贷的负担。以10年期30万元的住房按揭为例,付三成首期后月供约为2200元,零首期按揭则月供约为3200元,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浮动利率抵押而不是固定利率,在经济增长缓慢和利率多次下调的情况下,100%的债务负担对于一些当期收入较高者是可行的;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的上调,会增加借贷人未来债务负担,从而影响他的还贷能力。

  各家银行推出“零首付”贷款后,叫好不叫座,真正申请贷款的客户却寥寥无几。一些金融界人士在分析原因时曾预言:近几年国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金融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面对越来越多、越分越细的金融产品,选择余地更大的同时意味着选择的时间更长,因此,一项新业务的推广往往需要相当的推广期。一些专家指出,从银行经营的角度来看,“零首付”潜在的风险及带来的经营成本不可小视。一方面,作为“零首付”贷款抵押品的公房,变现能力较低,一旦出现呆坏账,很难处理;另一方面,在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个人资产透明度低和工作变动频繁的情况下,银行很难就个人的信用作出正确的判断。

  开发商缺少银行支持

  “零首付”购房,不仅要交一笔数额不小的订金,而且20%首付款的其余部分也要在几个月内还清。以一个“零首付”的房地产项目为例:买一套60万元的房子,购房者要先付4万元的订金,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几个月后补足全部房款的10%,也就是再交2万元,入住前,再交房款的10%,也就是6万元,这样在入住之前20%的首付款也就交清了。也就是说,所谓的“零首付”不过是首付款的分期付。

  对于购房者来说,在短期内交纳首付款的“零首付”与八成按揭是“背着抱着一样沉”。

  目前开发商推的“零首付”,其客户欠的首付款资金都是开发商自己想办法进行内部运作,银行并没有给予支持。大多数的“零首付”是由开发商垫付首付款,但其中也有不规范的做法。一位房地产业资深律师给记者列举开发商的两种“零首付”手段:一种是由开发商开出购房者已经负担20%房款的证明,向银行申请贷款;另一种是抬高房价,利用虚高的房价骗取到100%的贷款。比如将售价70万元的商品房“抬高”至100万,可以贷出100万的70%即70万元,等于购房者享受了“零首付”。这种不择手段的违法贷款也将在此次的封杀中“灰飞烟灭”。

  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吗

  封杀主要出于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据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蔡耀忠介绍,对于不动产抵押来说,银行都有一定的抵押率,房地产一般是七成。根据商品房成本和供求关系,商品房的价格会随之波动,幅度大约是20%-30%,因此,发放最高为七成的按揭贷款,即使贷款人没有还款能力时,房产的价值犹存,银行的资金不会承受太大的风险,而如果是“零首付”,抵押物的价值不足抵偿还款额,资金风险必然爆发。

  蔡耀忠认为,“零首付”遭封杀不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和购房者正常的贷款程序。对于会不会有人因此被挡在购买商品房的门外,蔡律师说,如果没有商品房价值20%-30%数额的存款,不适宜买房置业,因为即使搭上“零首付”的便车,巨额的经济负担也会让他吃不消。一位开发商认为,这还可以防止人们因“零首付”而头脑发热购房,减少此后产生的不必要纠纷。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推出的“零首付”毕竟可以刺激一些人的购房愿望,尤其是工作不久、经济收入较高且稳定,但存款较少的年轻人,关键要建立个人资金信用机制,审查个人信用。还有专家认为,应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担保公司,分摊个人购房的贷款风险。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李娜小组赛三连胜 首进WTA总决赛四强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蒋方舟:写作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