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后小康城市人居模式”论坛上,有关专家预测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恩格尔系数在10年内将陆续超越“小康区”,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的住宅设计及居住区规划需要有新的思路和起点。
最早提出“后小康”居住模式的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安之教授说,“后小康”就是指生活实现小康后到富裕前的一个人类生活发展区间。据资料显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接近800美元,近年内可达到进入小康阶段的预期目标。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城市,要比全国水平高出许多,2000年深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312美元。从住房指标看,到2000年底,全国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4· 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10·25平方米,已超过10平方米的小康目标指标,进入小康之后的新阶段。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和生活质量都提出更大的需求。今后的房子怎么建?对于“后小康”居住模式更详细直观的特征,许安之教授概括为绿色、舒适、便捷、安全、多样和信息六大主要特征。这对建筑、设计、规划、材料运用都提出新的要求,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徐征说,未来的人居模式、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保护利用”向“协调共处”演变。广州城建开发集团董事长李飞提出,开发商要判断市场,就要领先一步把握市场需求,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将是未来居住的一种趋势。
此次论坛是由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房地产协会主办。来自全国的建筑、规划专家参加论坛,从建筑形式、居住环境、社区配套等方面对“后小康”人居模式进行了探讨。 (陈韩晖、李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