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0校友张杰:推开制造业的另一扇门

2013年07月29日 14:53  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扇门,每扇门的背后都对应着不同的风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经常被推开的门,于是,有一些风景,便被白白错过了。

  张杰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五年前的那个场景。

  那天,他去国资委汇报工作,一位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恒天现在这个情况,你看看还能不能弄?如果不能,赶紧告诉我们,我们直接给你找个企业把它并掉算了。”

  国资委领导所说的恒天,全称为“中国恒天集团”,是一家以纺织机械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央企。此时,张杰走马上任其董事长还不到一个月。从领导的语气里,张杰更加清楚了外界对于这家曾有着众多辉煌的中国“纺机大王”的失望和担心。领导的话虽然刺耳,但却也反映了恒天的困境。

  不过,在张杰看来,深陷危机的恒天并没有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不过,这服“药”并非寻常方法可以炼得。让他暗自庆幸的是,炼“药”之法,他已经找到。

  五年以后,张杰带领下的恒天不但保留住了其央企的地位,更在总资产规模扩大三倍的同时,成功将原有主业纺织机械从世界第三做到世界第一,成为了真正的“全球纺机大王”。与此同时,它还以极为不可思议的方式,成功挺进商用汽车、新材料及创意文化等诸多全新的业务领域——尤其是商用汽车板块,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甚至引得一汽、东风等行业前辈巨头争相与之合作。

  不用太诧异,这一切都是事实。那么,张杰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神奇药方”,从而让央企恒天起死回生?过去的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不按常理出牌

  一切的惊心动魄,都要从2010年1月27日的一纸公告说起。

  是日,停牌多日的经纬纺机发布复牌公告并宣布,公司已于2010年1月8日与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作价人民币12亿元收购其持有的中融信托36%的股权,一旦收购方案顺利完成,经纬纺机将获得中融信托的控股权。

  公告消息一经发出,整个业界迅速炸开了锅。究其原因,经纬纺机是专业的制造型企业,受全球纺机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其此时正面临订单严重下滑、利润率大幅降低的经营危机,2009年亏损额甚至超过8000万元,此时此景,不花心思把纺机主业搞搞好,反倒以5倍溢价高达12亿元(按当时披露的评估价值,截至2009年8月31日中融信托价值为35.67亿元,而其净资产账面价值仅为5.66亿元,按此计算,中融信托的评估溢价高达5倍以上)去控股一家信托公司从而染指金融业,打的哪门子算盘?

  资料显示,中融信托自2006年以来一直经营信托管理业务。截至2009年末,其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323亿元,主要包括非上市股权、上市股本证券、相关抵押品及投资基金等。

  于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各路财经媒体、证券分析师、投资机构等,纷纷以各种方式对经纬纺机的这一举动表示出强烈的质疑,除了诸如“主业萎缩投机资本、不务正业、大冒风险”等评价,最为激烈的批评直接就指出:“经纬纺机完全就是在自找死路。”

  上述种种质疑也迅速将经纬纺机的母公司——中国恒天集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外界看来,此次收购不但会将经纬纺机带入绝境,高达12亿元的资金支出无疑也会压垮此时深陷困境的恒天。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自2008年8月张杰正式接任董事长起,中国恒天就一直处于严重缺钱的“内外交困”中。

  一方面,受全球纺机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占恒天业务份额70%以上的纺织机械,全行业都在陷入大幅衰退与调整阶段,恒天旗下昔日的明星企业经纬纺机出现亏损就是对此的最好佐证,而基本上与此同时发生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则进一步打击了恒天诸如纺织贸易等其他业务。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恒天遇到的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是,受华源债务危机影响(华源与恒天同属原纺织部旗下央企,2005年华源因巨额负债问题开始重组,至2008年完成分拆重组,而银行则冻结了与华源相关的大部分资产),银行冻结了此前与华源有互保关系的经纬纺机的资产,并将整个恒天集团的银行授信级别下调至BBB级,这直接导致恒天旗下各企业短贷量迅速增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金流捉襟见肘。

  很显然,此刻的恒天像极了一个“内部无法自己造血,外部又无法输血”的急症病人,缺乏资金已经使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看来,面对这种情况,恒天最应该做的,无疑是立马着手对其旗下所有企业一方面“狠抓管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把一分钱当两分钱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另一方面则是,张杰本人去跑跑国资委,找领导想想办法,或者,恒天毕竟是央企,再找银行争取争取贷款,也许有一线可能性?

  事实表明,这些“常规办法”张杰都没有看上眼,在他看来,与这些仅仅只能算得上是饮鸩止渴的缓兵之计相比,绝境中的恒天必须采用非常办法,从而出奇制胜,进而彻底扭转局面。

  于是,外界的各种质疑、争论,从始至终实际上丝毫没有影响张杰要收购中融信托的想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张杰最初的计划中,原本是打算以恒天集团整体作为收购方,后来之所以“假道”经纬纺机,主要原因竟是张杰怕耽搁太久(恒天作为央企,任何集团层面的重大经营决策均需要上报国资委审批),万一中途有变从而错失机会。而在给负责具体收购谈判的团队确定的大方针中,张杰甚至提出了“不计小账,坚决、果断拿下中融信托”的总思路。

  那么,张杰到底在走怎样一步棋?与恒天主营业务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信托公司,真的可以挽救恒天于水火吗?

  随后的事实很快证明,张杰这步在众人眼中被认为是“自找死路”的棋,原来竟是招“一石三鸟”的连环妙计。

  其一,改善融资坏境。事实上,外界最不能理解的,是张杰在恒天最最缺钱的时候,竟然执意做出大手笔投资,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显然不合逻辑。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张杰之所以如此做,竟然正是因为他自己所秉持的“融资逻辑”:

  “恒天当时确实资金很紧张,而且大家都知道我们缺钱,人家银行都躲我们,为什么躲?因为你越没钱你才越找银行,但你越找银行人家越不敢贷给你,这个就是银行的风险管控逻辑,不要说你是央企,那没有用。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用逆向思维,就是它觉得你没钱,那你就得花钱,而且是大手笔花钱,这样他们一看就觉得,‘哎呀恒天不缺钱啊,要不人家敢一出手就是12个亿?’你把这个事实摆给银行,比你天天追着银行然后各种好话道理一大通,要管用得多!”

  其二,资本反弹实业。与大多数人习惯将制造业与金融业割裂起来看不同,张杰始终认为在大的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资本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借助金融资本反弹制造业,被张杰认为是发展制造业的基本模式之一。

  “以我们的经纬纺机为例,其股价过去始终持续在几块钱的低水平,究其原因就是纺机业整体行情不好,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把一个收益率相对比较高的信托业务注入其上市公司,那么对于经纬纺机不论是纯粹的收益还是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无疑都是非常有利的,谁规定了制造业就不能混搭金融业?如果用信托做辅助能帮助我们把纺机主业做好,谁敢说这是不务正业?”

  其三,搭建恒天的资本平台。张杰从来不认为仅仅解决恒天一时的资金危机与现有业务经营困境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相反,他期待恒天在“止血”的同时,能够为日后恢复“造血”与“输血”埋下伏笔。从恒天日后的发展来看,如果说凭借收购中融信托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和盈利状况,体现了张杰在战术上的高明,那么据此打造恒天的金融资本运作平台,则凸显了其在战略上的远见。

  “我们都知道,国外的GE公司,那是公认的做高端制造业最好的企业,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GE在金融领域的收益甚至占其整体收益超过一半以上,其是成功的金融资本驱动制造业发展的榜样。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但凡做制造业的大公司,大都有自己的金融业务板块,这种时候再回头来看恒天,过去十几年,这一块始终是空白。因此,借助整合中融信托,可以帮助恒天开始搭建自身的金融平台。而信托本身的功能很多,比如未来可以给纺织机械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可以作担保,也可以进行股权基金等投资,这些对于推动恒天未来的业务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均意义非凡”。

  如此多“预期利好”,也难怪张杰执意要快马加鞭。但问题是,当时不仅经纬纺机,就算是整个恒天集团,要一次性拿出12亿元资金也极为勉强。对此张杰采取的办法是,说服对方接受“分期付款”,即收购时先付6亿元,第二年再付5亿元,第三年付清最后的1亿元。双方讨价还价一番谈妥后,张杰迅速将恒天其他地方的钱集中倒到经纬纺机,2010年6月30日,经银监会批准,经纬纺机在外界一片诧异和担忧的目光中,成功拿下中融信托控股权。

  那么,结果如何呢?

  收购完成半年后,2011年3月15日经纬纺机披露其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7%;实现净利润2.45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10.2%。(在这其中,公司金融信托板块营收达9.4亿元,成本却仅为329万元,毛利率高达99.97%)。

  神奇的一幕出现在2010年8月经纬纺机与中融信托合并报表后。受中融信托盈利良好拉动,经纬纺机的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时一度达到18元,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在大大缓解经纬纺机乃至恒天整体的资产状况的同时,恰如张杰所预期的那样,银行将恒天整体的授信等级由此前的BBB级上调至AA+级,并全面取消了恒天旗下企业的贷款担保,恒天于是得以开展中长期融资。经此一役,企业整体的处境终于大大改善。

  但问题在于,张杰为何能够想到这样一步“神来之笔”?对于大多数人相对都比较陌生的信托业务,张杰何以敢将整个恒天之命运托付其上?作为央企的掌门人,张杰不会不清楚,自己这步“涉险重重、不容有一丝一毫差错”的偏师救主之计,倘若一旦中途出任何差错,其后果将意味着什么。那么,莫不是张杰看到了什么?抑或,他有一些“特殊经历”,使得他敢于这般“以险救险”?

  张杰其人

  “两次危机让我对于企业的认识和看法发生了较大改变,一个是2005年的华源债务危机,一个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张杰

  就连张杰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与中国纺织工业的缘分,一经确定,便整整持续了近30年。1983年,22岁的张杰从东华大学化纤高分子专业毕业,随后直接被分配到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化纤司工作。从那时候起,张杰几乎所有的职业生涯,都跟纺织工业有关,其主要的任职经历包括华纺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恒天集团副总经理等。不过,真正让张杰在中国企业界开始引发关注,始于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一次全球公开大招聘。

  是年,正值国资委进行全球招聘央企高管的第三年,国资委第一次拿出两个正职职位进行公开招聘,其中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华源集团。在过五关斩六将后,时任中国恒天集团副总经理、年仅44岁、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北大国际EMBA教育背景的张杰,从超过1200位来自全球的高级管理人才中脱颖而出,被国资委选中担任拥有超过500亿元资产的华源集团的CEO。

  彼时的华源,既是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又是中国最大的纺织集团,然而在连续多年快速、夸张的收购行为后,这家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央企由于负债率极高,资金链吃紧,已经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景象,面临被分拆重组的困境。于是,带着“打造央企医药平台”、带领华源从纺织产业为主向生物医药方向转型的使命,张杰开始了自己生涯里的第一次“央企救急”。

  当然,后来的事实是,债务问题极为严重的华源最终还是被分拆重组。不过,作为一把手亲历整个梳理调整与分拆重组全过程,使得张杰对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全新的体会与认识。在后来与媒体的一次交流中,张杰曾这样表示:“华源转型的失败,看似是因为其负债率高、短债长投造成。事实上,其失败的本质在于,它用传统产业产生的现金流去支撑它对新产业的转型,而它传统产业的实力又不够,所以只能靠负债去实现转型。这样一来,一旦银行的信贷政策调整,马上企业就会出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张杰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当企业想切入某一新领域时,压根不对其原有主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但问题是,除了从银行贷款外,还会有什么其他办法吗?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张杰忽然眼前一亮,浮现在他脑海里的,是“金融推动实业”这几个字。事实证明,对这个问题的持续探索,成了张杰在随后带领恒天突出重围时,能够险中取胜的关键因素。

  而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之所以张杰会产生如此想法,除了受华源债务危机的启发外,也和他的个人经历大有关联。据知情人士透露,上任华源CEO之前,张杰曾分管过信托公司业务达三年之久,其对于资本市场,有着相当透彻的认识。

  2008年1月,完成在华源的历史使命后,张杰重新回到恒天集团担任副董事长。此时的恒天,正在纺织机械主业经营危机和融资环境不断恶化的困境中苦苦挣扎。这种情况下,不少恒天内部人士都认为,在纺机主业本身狠抓管理提升效益无疑是唯一有把握、有可能的出路,然而在通盘考虑过恒天的处境后,张杰发现,单纯再就纺机本身去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恒天的问题,恒天需要的,是更大的手笔。2008年8月,张杰升任恒天董事长,此时,一个极为大胆的商业构想,正在他脑海里呼之欲出。

  做中国的丰田

  事情最初看起来似乎是机缘巧合,实则思虑深长。

  2008年4月,在国资委的支持下,中国恒天收购了深陷华源系债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华源凯马股份有限公司(凯马B)的部分股权,进入轻型载货车和柴油机制造领域。在中国恒天旗下,面临退市风险的凯马B很快就完成债务重组,恢复了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效益也显著回升。据凯马B发布的年报显示,2009年,公司即实现营业收入55.27亿元,同比增长43.7%;营业利润达1.7亿元,利润总额为1.97亿元。

  在外界看来,恒天此举更多的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个中国的“纺机大王”竟真的会在汽车制造领域展开大手笔布局。

  2010年2月26日,中国恒天将子公司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随后,恒天重工将郑州宏达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和河北利达特种车辆公司收至麾下。两个月后,恒天重工在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重型载货汽车项目,一期投入18亿元,计划在3~5年内跻身中国重型卡车第一阵营。正当人们惊讶于其“跨界造车”的举动还没有回过神来时,恒天又以迅雷[微博]不及掩耳之势一路攻城拔寨:重组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郑州恒天车辆有限公司,引入东风汽车参股凯马B控股子公司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并建立微车合资公司,收购湖南长天九五、江西百路佳客车……商用汽车迅速崛起为恒天的第二大业务板块(2011年恒天上报国资委,汽车已成为其主业之一);而随着恒天全资子公司——保定恒天汽车投资有限公司成功控股生产皮卡和SUV的大迪汽车,恒天在汽车领域的布局终于基本成形,俨然已成为中国商用车江湖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势力。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投来诧异的目光,就如同此前恒天收购中融信托不被看好一样,大部分人对其突然转型进军汽车产业,亦持相当大的质疑:恒天不是做纺机的吗?怎么现在“不务正业”造起了汽车?

  且让我们回到2008年。实际上,从接掌中国恒天开始,张杰就在思考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恒天是谁?它靠什么安身立命?”外界有所不知, 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张杰所得出的结论,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恒天的发展方向。那些日子,刚上任的张杰经常站在位于北京中服大厦25层恒天总部办公室的窗边,远眺而沉思。出现在他眼前的,则是这样一些事实:

  自1998年成立以来,以“为中国纺织工业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装备”为使命的恒天,一度几多辉煌,其在占据中国棉纺织设备市场40%份额的同时,几乎所有中国的化纤厂都有恒天提供的设备,差不多每个中国人穿的衣服,都有恒天的贡献。但与此对应的一个颇为尴尬是事实却是,作为原纺织工业部系统下惟一的央企,10年前刚进入国资委时,恒天的利润水平在众多央企中排名第一,但2008年时却已是倒数第二三名。而在未来,国资委将只保留30~50家央企,此时总资产规模仅165亿元左右的恒天,如果不尽快扩大规模,提升效益,显然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数据显示,纺织机械行业的盘子并不大,全球年销售额基本在200亿美元左右。2008年的恒天,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纺织机械企业,年产销规模与排名前两位的企业差距很小。(如今,随着恒天在纺机领域曾经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原本排名世界第一的欧瑞康放弃了这一块业务,恒天的纺机业务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换句话说,纺织机械留给恒天继续成长的空间已然很有限。

  而与此同时,单一的纺机业务极大地影响了恒天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受行业波动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世界纺机市场非常低迷,而2010年又出现了近20年来罕见的供不应求局面。这种行业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显然成了主业单一的恒天无法承受之重。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决心带领恒天进行转型的张杰,最终将目标瞄准了商用汽车领域。这不仅是因为此前恒天通过收购凯马B,已经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张杰看来,纺机企业造车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二者都是装备制造业,在专业上有着相通之处,某种程度上纺机的技术难度甚至比汽车还要高;其次,二者同属于资本品,都要求企业在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保持更低的成本。“国际上像澳优康、力特这样的纺机巨头,其业务也不仅仅是纺机,两家都有汽车零部件业务。”而恒天的步子显然迈得更大,直接跨进了整车领域。不过在这方面亦不乏成功的先例,“日本丰田公司原来就是做纺织机械的,印度塔塔集团也是搞纺织出身的,它们转型做汽车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它们能,恒天为何不能?”张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

  于是,从战略上的必要性、战术上的可能性出发,张杰开始推动恒天这个“纺机大王”跨界造车。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一开始,张杰给恒天定下的目标竟然就是:“做世界上最好的商用汽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恒天从一开始就不准备走通过组装造车的老路,而是寻求从核心技术上进行突破。比如在汽车最核心的发动机领域,恒天走的是一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路线,大概两年前就开始投入巨资默默进行研发,目前样机已经试制成功,据张杰介绍,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一百多年内燃机的设计原理,具有多燃料系统、低造价、低排放、低油耗、高效率等优势。“这种水平的发动机应该是世界首创的,原来四冲程的发动机,每个缸都是一样的,我们进行封缸,两个缸是一组,燃烧供油系统全变,不是高压共轨的路线,另外在变速器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是真正的无极变速。”在张杰看来,这将成为恒天汽车未来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点。不仅如此,去年7月25日,恒天还以900万欧元(约76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收购荷兰重卡企业GINAF,加大了向整车制造领域进军的步伐。在拥有GINAF的技术、品牌和资产后,恒天正在筹备开发覆盖牵引车、底盘和矿用自卸车全新系列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恒天虽然重组了不少商用车企业,但并没有对企业进行大的调整。“我们不会随便去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我们的优势主要在资源的整合配置上。”张杰这样向《中国机电工业》表示。

  这也正是恒天的独特之处,仍以发动机为例,传统发动机的开发方式,要么是委托别人设计,要么是自己组织力量研发,而恒天却走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我们找了一个国外的团队,由我们出资,对方出技术,共同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我们占51%股份,以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而在目前恒天着力的另一重要领域——新型纤维材料的创新上,恒天走的也是类似的通过整合资源来发展的道路。“这种方式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张杰指出。

  不过,尽管长于资本运作,张杰归根结底仍是一位实业家,这一点,从中国恒天把自己的英文名字改成了“CHINA HI-TECH”就可看出来。“我们希望在恒天所从事的所有领域都做到技术领先,这成为我们恒天未来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制造业发展最关键的动力。”张杰说。而在我们看来,恒天正在实践的这条“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促进创新,通过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应该引起企业界的重视。因为在未来,先进制造业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必将越来越紧密,企业家与金融家之间的界限或将越来越模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朝鲜举行大阅兵纪念停战60周年
  • 体育世锦赛孙杨400自夺冠 东亚杯-国足获亚军
  • 娱乐焦点访谈关注大师王林 解密神功真面目
  • 财经领导“身边人”揭秘:总理大秘是经济专家
  • 科技消息称阿里入股PPTV谈判进入尾声
  • 博客罗援少将:抗美援朝打出国威军威
  • 读书党内斗争莫开杀戒:谁反对判江青死刑
  • 教育学霸情侣图书馆约会同考研究生(图)
  • 钮文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真相
  • 水皮:创业板就是一个垃圾板
  • 孔浩:中国有多少个底特律
  • 马宇:葛兰素史克的本土化之恶
  • 徐斌:央行降准是大势所趋
  • 罗天昊:直辖市应该连降两级
  • 叶檀:审计署揭锅盖
  • 唐任伍:举国创新体制之忧
  • 周彦武:中国出生率远低于日本
  • 章玉贵:地方中央非合作性博弈待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