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吴敬琏:从吴市场到吴法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7日 07:45  经济观察报

  马国川

  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

  经济观察报:在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如何设计和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就成为迫切的课题。

  吴敬琏:在支持改革的人中间,有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认为改革不能设计,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198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三位研究生郭树清、邱树芳和刘吉瑞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报告,提出改革需要配套设计。国务院领导批示“有益无害”,下令在北京西山为楼继伟、郭树清、许美珍、王芹、李弘、刘吉瑞、邱树芳、宫著铭、贾和亭等年轻人安排了房子,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出一份《体制改革总体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份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

  1986年,国务院也主持进行了一次“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尝试。1986年4月,国务院建立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组长是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下设办公室(通常称“方案办”),负责方案的设计。主任由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兼任,副主任有好几位,我也是其中之一,主持方案具体设计工作。制定了价格、财政、税制、金融、贸易等方面配套改革的方案。8月,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几经修订的方案,并于9月13日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按照预定计划,这个方案应当在1987年初推出。不过到了10月,国务院领导又决定停止。

  在整体配套改革停止之后,我和方案办的同事周小川、楼继伟等人在1990年组建了《中国经济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经过深入的研究,课题组不但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时序安排和配套政策,还为财政、税制、金融、外汇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方案。这些研究成果在相当程度上为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的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吸收。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一个较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文件。这时,我们已经有大批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家,他们和经过多年改革历练的经济官员通力合作,使执政党的这个《决定》成为具有很高水平的经济改革总体设计蓝图。

  经济观察报:具体地说,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改革有哪些重要的动作?

  吴敬琏:首先,是商品价格的基本放开。按照1986年拟议的配套改革,是以“先调后放”、实现商品市场的自由价格制度为重点的。这项对于形成市场制度极其重要的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在1987年如期推出,但在1988年以后的宏观经济紧缩即 “收拢货币”条件下和1992年改革的新高潮中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这意味着商品市场的基本形成。

  其次,是根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94年开始了以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方面为重点的改革。这一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为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了基础。

  再次,根据上述《决定》和1993年12月人大常务委员会颁布的 《公司法》,1995年开始了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特别是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除极少数需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所有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股份化改制。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改制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独资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企业)大多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搭建起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开始了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工作。根据“十五大”决定,这项工作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二是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三是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内容,是“放小”,即“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在世纪之交,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所属的乡镇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整体出售、公司化等多种方式实现改制。这为民营经济增添了一大批生力军,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最坚实的基础。

  经济观察报:经过以上改革,应该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

  吴敬琏:的确,中国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它的主要表现是:第一,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这种所有制格局首先在沿海地区形成,然后逐步向内地延伸。它促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第二,商品市场初步建立,要素市场开始形成,并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一体系的基础在1994年的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中开始建立,使宏观经济管理当局有能力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总量手段调节宏观经济,并在1994-1995年反通货膨胀和1998-1999年反衰退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在市场制度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总量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GDP增长16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第4位,进出口总额由世界排名第32位跃升为第3位。中国已成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改革开放前的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中,中国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粮、布、住房、食用油等基本消费没有任何提高。而在最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第三,减贫取得很大的成效。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三十年中减少了两亿多人。世界银行发表的减贫统计表明,1990-2002年世界减贫人口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