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孙立坚:热钱投机渗透可能冲销反通胀效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 01:36 国际在线

  孙立坚

  自9月15日起,央行决定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目的是为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胀预期。

  8月份CPI延续前6个月不断攀升趋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通胀预期比较明显。

  通胀率在货币紧缩政策和流动性过剩日趋严重的状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贷款)和负债(存款)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虽然通胀率上升,实际上降低了银行付息的压力,但是,流动性规模的增加却冲销了这一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伴随宏观调控政策所引起的贷款规模下降而遭到较为严重的打压,这就有可能迫使银行去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投资来平衡它日益增加的负债负担,比如增加高收益的

房地产贷款,或者我们也看到中资银行都或多或少持有高收益的美国次级债等。

  央行的再次加息,表明了央行透明化的货币政策实施原则(盯住年初所设定的3%通胀率)。其目的是解决“负利率”问题给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有必要认识到,加息本身不能根本解决结构型流动性过剩问题,也不能抑制通胀率上涨的源头。

  要根本摆脱结构型“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纠缠,走出“负利率”怪圈,稳定亢奋的市场,治本之策在于打破目前对外依存的经济增长模式(生产投资——大量出口——拼命储蓄——外储膨胀——流动性过剩;实际上,炒股也是一种与消费相悖的、有风险的“储蓄”行为)。其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消费者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加息等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虽然它们的成本已变得越来越大。

  尽管小幅的加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是十分有限的。但是,连续的加息所带来的累积效应不可忽视,对加息政策的“疲劳症”会让我们对系统性风险丧失警觉。

  正像近期美国次级债风波所提出的警示那样,加息对一些敏感的金融资产,比如消费者信贷、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当利率上升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信用风险失控的“拐点”,稍微一个负面“消息”的冲击和本来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发生,都会改变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有可能爆发系统性的信用危机。今天类似消费者信贷业务和金融创新产品正在悄然增加,相关利益者应该充分注意到这种潜在的风险。

  另外,在金融全球化和流动性过剩的时代,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尤其在次债危机冲击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开始“掉头”,中国内外利差扩大的预期和人民币增值的预期(双预期),都会使外部资金大量地渗透到国内市场,这有可能冲销央行“反通胀”的货币政策效果,甚至打乱我国

汇率改革的“正常节奏”。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专题:

  央行2007年第五次加息

  相关报道:

    加息如期而至 后续组合拳待发

    加息累积效应显现

    连续加息增加房贷负担 专家建议多用公积金贷款

    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五次加息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