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融资渠道错位 中国金融结构选择的两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19:49 《全球财经观察》 | |||||||||
访谈: 以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直接融资为主是中国现在金融结构选择的两难。中国现在有发达的股市和发达的贷款,而私募和债券融资却没有出现,这种错位的状况使选择更为困难 文| 舒眉
“曹先生是一个非常想做学问的人,但有意思的是常常在他埋头苦干之际猛一抬头,突然发现房子不见了。”熟悉曹远征的人这样比喻他的工作经历。“房子”不见一次, 意味着曹远征的工作单位又变动一次。 曹远征最近一次发现“房子”不见了是1998年,这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历经第四次较大规模精减,国家体改委改组为体改办,成为国务院的办事机构,人员编制也压缩了一大半。 那年,曹远征的职务是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正局级。处在改革决策的中枢,在体改委工作的14年间,曹远征参与起草了很多重要的改革文件和报告,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摸索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声名赫赫的他也因此有了一连串的头衔: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等转轨国家的改革顾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专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缮 “体改委变成体改办,大批人下岗分流,我呢,从官方的名义,下岗了,被派去参与组建中银国际,从此成为一个商人。”聊起往昔的人生选择,曹远征的语气轻松调侃。事实上,对于这次选择,他很慎重,“中国改革走到这一步,不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来做的问题。”于是,从政策设计者,到金融业改革的一线操作者,他坚决而又漂亮地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角色转换。 2002年,曹远征又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这一年他主动辞去了中银国际执行副总裁一职,最后保留的职务是中银国际董事兼首席经济学家。 “首席经济学家这个头衔是我想要的,当时任职很多,我就要了这个。”当问他原因时,沉吟片刻,曹远征回答:“读书人吧,这样工作也方便一些。”随意的话语中包含着浓厚的学者气息。然而,辞掉其他职务后曹远征依然繁忙,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向依然是他最为关注,也是思考最多的问题。《全球财经观察》在中银国际的小会议室采访了他。 《全球财经观察:面对即将临近的2006年中国银行业开放期限,您如何评价现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曹远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到了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初期阶段,资本匮乏,外汇缺口严重,如何获得资本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便宜化”的现象,反映在金融方面就是相关联的一整套外汇管制,利率低估,产业有主导产业的选择等等,这个配套从经济学上讲,就是用扭曲的办法使得资本便宜化来支持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扭曲?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应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效率配置的提高,一定是价格信号产生正确,是真正市场竞争的结果,是真正形成价格信号,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化,合理地分配资源。因此,到工业化中后期,资源价格的正确化变得至关重要,这也变成了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发展中国家概莫例外,加上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金融上很多行政的因素,也需要市场化办法把它解决掉,这时候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非常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