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金融危机检讨与启示(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00:20 《国际融资》
中央政府财政盈余/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通常伴随着高额的财政赤字或不稳定的财政收入。发生金融危机的东亚5国在该种表征上有正有负,即部分年份财政盈余,部分年份财政赤字。这说明财政收入不稳定,经济实力不稳固,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更宽远的历史经验表明,财政赤字的高幅度增加往往是货币危机的一个前兆。中国财政收入一直在增加,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率居高不下,公共事业和社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财政负担仍然很重。中国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快税制改革,调整投资结构、改善财政状况,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GDP 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外汇储备制度。东亚5国发生金融危机前,部分国家外汇储备相对较少,以韩国为例,10年间基本维持在5%左右,这一水平外汇储备很难抵御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发生之时,韩国经济系统立马就出状况。因此,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此外,外汇储备的增加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但是,马来西亚等国家外汇储备一直比较高,1993年曾达到43%,也没有抵御住金融危机。其原因有二:第一,马国外汇储备表现为只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不利于对冲风险。第二,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相应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过大,货币供应过多,往往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贬值而遭受损失。由此可看出,外汇储备应保持在适度水平。 近10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外汇储备达到1.43万亿美元,占GDP之比超过40%。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来自贸易,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与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能源材料消耗大,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未分配及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等潜在对外负债数额较大。这与马来西亚当时的情况相似。一旦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动荡,市场预期发生逆转,跨境资本很可能大量流出,增加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此外,外汇储备增长过大增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影响物价长期稳定的同时,造成国内资金泛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了投资反弹的泡沫压力。因此,大额顺差与大额逆差同样都存在风险因素,值得高度重视。 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由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积累和演化而来的,所以说,研究各国产业结构的分布对正确判断金融危机是很重要的。我们比较了1995/2005和1996/2006连续两年产业结构情况,结果发现: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前东亚5国的产业结构很类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产业结构风险。 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 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用于衡量外债是否处于安全范围之内。按照国际惯例,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重不超过25%才被视为是安全的,短期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重超过60%应引起严重关切。我们通过数据比较: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5国的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都显著增加了,且泰国和韩国已经明显超过了警戒线25%,接近60%,预示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国自2001年至今,该指标均超过警戒线,且呈现出递增趋势,以2006年最大,达到了56.85%。但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超警戒线的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似乎冲击较为缓慢。但是,该指标亦说明目前的中国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很多,经济承受的流动性风险很大,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 外债/GDP 外债总额/GDP是当年外债总额占当年市场价GDP的比率,以年均汇率折算;汇率为年内平均数。在过去发生的数次金融危机中,巨额的外债负担是一个共同特征。各国危机爆发之前,都有一个持续的、数额巨大的外债形成过程。我们比较了该项指标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以美元计算的1年期以内的国外银行债务,泰国占GDP的45%、印度尼西亚占GDP的35%,韩国占GDP的25%。东亚5国外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了20%,且以印度尼西亚最高,超过了60%。因此外债总额占GDP的比例也是预警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对于中国,1997年~2006年10年间外债总额/GDP的数值基本维持在10%左右,情况良好,处于良好的经济外债环境中。 净私人资本的流入占GDP百分比 净私人资本的流入占GDP百分比,历次金融危机都出现过如下特征,即净私人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受新兴市场经济自由化及国内高回报投资机会的吸引,20世纪90年代流向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入迅速增加,并在许多国家的GDP中占有实质性的比重(如韩国(1991~1995年)为9.3%,马来西亚(1989~1995年)为45.8%,泰国(1988~1995年)为51.5%。),且在资本流入的构成中私人资本流入已超过官方资本流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这些私人资本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资本流向的大规模逆转,从而对一国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从总体来看,危机发生之前,亚洲各国的净私人资本的流入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使得这些国家的外资巨额增长,导致这些国家过分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特别是当国际游资大量流入一国的证券市场,而不是生产领域时,更容易引起金融震荡。 中国净私人资本的流入占GDP之比不是很高,过去6年中,最高年份2006年只有3.63%,与亚洲一些国家金融危机前的情况相比要低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是安全的。但是,从2007年初来,大量的私人资本进入中国股市,明显增加了资产泡沫压力,值得高度重视。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