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亚洲金融危机检讨与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00:20 《国际融资》

  ● 论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为了比较准确判断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形势,本文将中国9个重要经济指数与亚洲其他国家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表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中国目前流动性过剩做了初步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和金融形势总体是健康的,但通货膨胀呈上窜之势,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不可忽视;2.GDP、产业结构、中央财政盈余等指标与亚洲国家金融风暴前的表征比较,除有相似之处,还隐存更为复杂的问题;3.贸易顺差偏高,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4.市场资金严重泛滥,房地产投资和证券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房价和股价持续高涨过快;5.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严重,股市目前尚未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刺激市民投机心理,加剧收入差距,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值得高度重视。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适当控制IPO上市速度,优化投资结构,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外资流向管理,加强金融知识宣介,引导资金流向,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晓 健

  金融危机特征是否重现

  经济发展有周期性,社会进步有相似性。亚洲金融风暴过去10年,中国赢得又一个高速发展的10年,各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情况。我们试图将当前中国金融形势与当年亚洲国家相关代表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消费价格指数(CPI)

  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情况,通常用来观察通货膨胀的水平。如果消费价格指数升幅过大,则表明通货膨胀过度,且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们选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和泰国这5个国家金融危机前10年的相关数据与中国近1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亚洲5国的CPI指数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CPI超过5%的增幅,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货币大幅贬值。以印度尼西亚为例,1987年该国CPI指数为80.70,其后9年CPI的指数依次从87.20、92.80逐渐增长到1996年的165.30,其平均增幅达到8.5%左右,通货膨胀情况严重。1997~2006年10年间,中国的CPI指数基本保持整体不变,且为小幅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101.83增长到108.53。期间,数据有涨有跌,基本维持在CPI=101的水平,平均增减幅度小于3%。不过,2007年以来CPI涨幅明显增大,11月份比2006年同期高6.9%,全年预计超过4.6%。我们认为,在石油价格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因素的冲击下,中国通货膨胀将迎来近10年来最大的压力,如果把房产价格和教育消费这些核心因素考虑进去,中国通胀形势实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高通胀下,国内人民币利息必然升高,进而刺激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投机,增加人民币流动风险。

  GDP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对于总体把握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还是有一定帮助。我们亦选取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和泰国这5个国家金融危机前10年数据与中国近10年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在1987~1996年间,亚洲5国的GDP增长率波动不平稳,时高时低,经济状况总在变化,这对长期抵抗危机是不利的。以菲律宾和泰国为例,1989年菲律宾GDP增长率达到6.8%,两年后跌至-0.6%,波动太大;泰国在金融危机发生的前10年,GDP增长率曾达到13.3%(1988年),但到1996年,降为5.8%。这种大起大落无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隐患。同时,亚洲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在波动中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股市在投机性资本的作用下快速上涨,但并没有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金融危机的隐患。2.中国自1997年至2006年的GDP增长率从5.2%增长到10.7%。10年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又是一个高增长年,这对抵制金融危机是有利的。但是,中国的增长是一个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增长。不稳定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较不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贷款流动性过大,进出口顺差大,而国内需求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协调,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以及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与外贸出口。不可持续主要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型的高速发展,资源使用效率不佳,不可能长久下去。我们必须有这种忧患。

  货币汇率的变动率

  货币汇率的激烈变化通常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前6年汇率变动率都不大,基本与0无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盯住一国货币的浮动汇率制。但当国际收支账户发生很大不平衡时,一国中央银行被迫贬值脱离挂钩汇率制度后,汇率变化率往往发生激烈变化,这实际上是金融危机的动因。亚洲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夕和金融危机爆发后,汇率变化率达到10%以上,预警作用明显。

  我们观察中国近20年来的汇率变动率的变化情况。1994年以前,中国汇率变动率均为正值,且在1994年达到最大,为0.0449。这表明,1994年以前中国名义汇率经历了一个持续上涨的过程,即人民币币值持续贬值。1995年以后,货币汇率变动率始终小于或等于0,且非常接近于0,这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始终处于一个小幅下跌的过程。这主要归因于:1994年汇率并轨后,中国开始实行了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系,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外汇黑市,官方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管理,基本上等于在给定外贸和汇率政策下的市场均衡汇率。2005年7月,中国进一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机制,启动了更为灵活的新汇率制度,人民币呈走强之势,到2007年11月上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11%。其根本原因,一是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体经济获得很大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货币经济价值基础自然获得改善;二是外汇顺差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国际升值压力。应对国际汇率争端,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长久利益的汇率政策国际策略。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承受升值的压力,在国内市场则因通胀而承受贬值的压力,一升一贬,使人民币处于风险倍增的境地,必须特别谨慎。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