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欧盟的贸易保守主义宣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14:19 《商务周刊》杂志

  “让日本的丰田汽车在码头上生锈吧。”1979年,战后美国第一个为了竞选总统而鼓动贸易保护的共和党人约翰·康纳利(John.B.Clnnally)这句经典的演讲词,赢得了听众的喝彩。然而在第二年的总统大选中,他仅获得了一张选举人票。28年后的今天,从美国到欧洲,似乎都在重回贸易保护,他们能够赢得喝彩、选票、还是经济增长?

  □记者 刘婷

  “十字路口”的威胁

  一个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的上空游荡。

  6月12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聚首布鲁塞尔,讨论中欧一系列双边贸易问题。会谈前,一向温文尔雅的曼德尔森突然发飚,以前所未有的语气警告称,如果中国仍不做出必要的改变以缩小对欧盟的巨大贸易逆差,欧盟的焦虑和愤怒将会继续增长,施加在欧盟委员会的压力也会加大,甚至可能迫使其冻结从中国的进口。

  这些话是否听起来有些耳熟?是的,5月底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美国国会就向中国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欧洲人——原本被认为或自认为是自由贸易最有力的鼓吹者。曼德尔森的表态,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是在附和此前一天美国四位国会议员联名针对人民币汇率提出的《货币公平法案》。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曼德尔森委员所谓的‘一反常态’的言论,主要是对中欧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的担忧,并无回应附和之意。”6月25日,曼德尔森在布鲁塞尔的新闻官史蒂芬·亚当斯在接受《商务周刊》的采访时说,“但是,中欧之间的贸易赤字的确让他非常为难。”

  今年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确实让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了压力。据中国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中国今年5月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7%,进口增长19.1%。今年前5个月,中国贸易顺差达857.2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84%。

  曼德尔森给出的数字就更惊人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每小时增加1500万欧元,照此推算的话,今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将达到1700亿欧元。”曼德尔森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此简单明了地推算——显然,这个推算让他找到了抛却文质彬彬礼仪的借口。

  曼德尔森认为,欧中双边经贸关系已到了“十字路口”,并将双方贸易不平衡视为“中欧双方所面临的重大政治挑战”。“欧盟一直倾向于采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对话与合作方式,但欧盟不会让不受任何限制的中国进口商品威胁其市场的稳定。”曼德尔森威胁到,“我们保留使用贸易制裁措施的可能性。”

  在与薄熙来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曼德尔森继续着他与所谓“欧盟理想”严重不符的威胁:欧盟已经决定以第三方观察员的身份加入美国对中国在WTO的知识产权诉讼,若中方希望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则必须恢复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的合作。

  这样的论调与曼德尔森的祖先100多年前对慈禧太后的敲诈异曲同工。稍有不同的是,100多年前,曼德尔森的爷爷的爷爷辈是以占领军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前举着枪炮予取予夺;100多年后的今天,却是在浙江小镇上埋头生产棉布衬衫和皮鞋的中国工人,成了曼德尔森背后一些欧洲人眼中的“强盗”。

  如果曼德尔森不是一个人在自说自话,那么,完全可以把他口中赤裸裸的威胁当成一个严重的宣言,而不是所谓中欧关系“蜜月期”里的小吵小闹。当中国的外事活动表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欧盟高层官员的名字,当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型企业都在宣称中国市场是其业绩和利润增长的希望所在,当欧洲的顶级奢侈品老板频繁到中国旅行,试图探究挥金如土的中国新贵阶层究竟需要什么,一股暗流被伪善遮蔽了:一直以来拥有出色制造业能力的欧洲,面对中国产品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逐步关紧曾经开敞的大门。

  “从本质上讲,欧盟的最新举动反映的是发达国家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对《商务周刊》说。

  美欧联袂演出

  今年前六个月,随着中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美国国会今年以来针对中国进行制裁的提案,为本来已经磕磕绊绊的中美经贸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先是对中国提出了23年以来的首个反补贴诉讼,随后的4月初,美国又将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出版物市场准入纠纷诉诸WTO,并邀请欧盟和日本加入。但后两者并未马上行动。当时曼德尔森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欧盟“暂不考虑”加入美国的诉讼,对话仍是解决欧中贸易争端的优先选择。现在看来,欧盟当时的考虑还真只是“暂时性的”。短短两个月,欧盟手中的“胡萝卜”变成了“大棒”。

  事实上,欧盟今年以来一系列的行动已证明它们不仅仅是在跟风。

  今年4月1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其1996年出台的“市场准入”战略做出重大调整,旨在重点消除进入新兴市场时所遭遇的非关税壁垒,首要的目标将会对准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作为新战略的一部分,欧盟宣布要成立“市场准入小组”,奔赴那些被认为存在比较严重贸易壁垒的国家。虽然欧盟委员会未指明是哪些国家在设置贸易障碍,但曼德尔森特别提到了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知识产权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为何开始频频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利器”,梅新育认为,知识产权可以说是WTO规则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其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跳跃式发展,是发达国家不能接受的。”但他指出,知识产权保护相当复杂,客观上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往往经年累月,“所以,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希望打出知识产权这个贸易大棒,来换取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让步”。

  5月底结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美国就成功地取得了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胜利。欧盟眼见着也不甘落后,在这次中欧部长级经贸混委会上,特别向中国提出了欧盟企业优势巨大的电信行业进一步市场开放问题。欧美两大势力集团,你方唱罢我登场,配合得天衣无缝。

  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倾向还体现在其惯用的贸易保护工具上。近日一份由美国MayerBrownRowe & Maw律师事务所欧洲贸易总监及欧盟竞争与贸易小组首席经济师克里夫·斯蒂文森撰写的《2006年全球贸易保护报告》显示,欧盟去年为阻碍低价商品进口而设立的紧急关税(emergency tariff)数量为35件,居全球之首。其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案件近130起。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上半年,欧盟却没有对华发起一项反倾销调查。欧洲化工等行业的企业甚至联名上书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指责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擅自降低反倾销门槛,致使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

  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商务周刊》表示,并不是欧盟降低了反倾销的标准,而是近年来随着产业链的外迁和扩大,反倾销在欧盟内部的认定越来越困难,有时候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在接受《商务周刊》的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反倾销诉讼的判定,取证过程越来越复杂,耗时耗力,有时还会被欧盟一些竞争力落后只想一味寻求保护的产业当作救命稻草抓住不放,但其实一旦真正实施,又未必对欧盟的整体利益有利。”对于这一点,前不久,曼德尔森在公开场合也承认去年针对中国皮鞋征收的反倾销税,最后实际上受损害的是欧洲消费者。

  被绑架的欧盟

  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曼德尔森并不是第一次做。2005年的中欧纺织品大战最后就演变成了一场闹剧。当欧盟宣布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后,8700万件纺织品因配额限制挤压在欧洲各大港口,欧洲零售商们向着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所在地)咆哮,不能按时供货且不说,光滞港费用就足以让他们吐血。眼睁睁看着自己雪花花的银子化作流水,欧洲的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们忍无可忍,把一肚子火撒向欧盟。于是,奇特的场景出现了,铡刀未落,曼德尔森又急急忙忙地飞到上海,和中国商讨放行中国纺织品的解决之道。

  “欧盟前后矛盾的做法,实质上是利益格局的分化。欧盟内部开始分裂,从整齐划一、同仇敌忾的既得利益群体里,悄然派生了‘零售商’与‘制造商’两个小分队。”梅新育介绍说,零售商以英国、瑞典这样拥有大型零售企业的国家为代表,不赞成对中国产品设限;站在对立一方的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再加上新入盟的东欧成员国,而消费者在这其中非常松散,缺乏话语权。

  纺织品和鞋类贸易仅仅是中欧贸易的一小部分,但此事件暴露出了欧盟内部决策机制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欧盟内部需要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事项太多,可以有效多数票表决的事务太少,正是决策机制的这些缺陷使得部分南欧、东欧国家小小的纺织和制鞋业,就能够“绑架”整个欧盟,强迫整个欧盟的消费者、进口商、零售商和对华出口商为他们“买单”。

  比利时驻华大使伯纳德·皮埃尔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回忆说,在决定是否对中国鞋产品进行制裁的投票中,一共12个国家投了反对票,8个国家赞成,5个国家保持中立。尽管反对制裁中国鞋的国家最多,但根据欧盟法律,5张中立票也算赞成,13:12,表决以向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而告终。

  欧盟理事会的决策表决机制一向以复杂著称,即使是工作在布鲁塞尔总部的欧盟官员也未必能说得清楚。它主要分为“一致通过”、“简单多数”以及“有效多数”。在一些意义重大的问题上,欧盟理事会采用了“一致通过”表决机制,如外交与安全、内政司法、税收、宪法事务、社会保障机制、能源等;“简单多数”表决机制主要用于对程序性决定进行投票表决,欧盟每个成员国只有一票,一项决定以赞同票的多少决定是否被通过;在涉及贸易、内部市场、某些教育事务,以及环境、消费者事务和欧盟区域发展基金等问题时,一般都会采用“有效多数”表决机制。这是欧盟条约的规定,但事实上,在具体的执行中,有时并不完全按照上述规定进行操作,比如,在对中国的反倾销问题上,欧盟就经历了从“有效多数”到“简单多数”的转变。

  赛日·安博大使在采访中也承认:“欧盟决策机制的确比较复杂,有的决策需要简单多数,有的决策则是由有效多数来决定的,使得一项政策的决策过程有时会非常低效。此外,各成员国还拥有否决权,所以经常会被某些成员国利用。这也是它被人所诟病最多的地方。”不过,他也表示,欧盟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刚刚通过的欧盟新条约中,就对投票机制做出了修改,未来投票制度将根据人口多少比例分配。

  但对于曼德尔森来说,这种“绑架”的直接后果就是让这位2004年11月接任欧盟贸易委员的英国人自上任以来就面临两头受气的命运——当然,如果他愿意,他也完全可以借机有足够空子塞入自己的意志。

  今年54岁的曼德尔森,出身于工党世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英国政坛原本很受看好,但因被指责为一位印度富商非法获得英国签证而被迫辞去在布莱尔内阁的职务。后来虽然被证明其实是一场“冤案”,但他在英国的政治生涯就此断送。布莱尔为了安慰他,送他去布鲁塞尔,获委欧洲委员会贸易委员一职。失意英国,曼德尔森决心将自己的政治天赋施展在欧盟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作为欧盟的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名声在头一炮的中欧纺织品谈判中果然很“响亮”,让很多中国人记住了这个名字。

  接下来的日子,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在欧盟看来也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曼德尔森忙于奔波平衡各方利益,以至于还有两年任期才满的他前些时候宣布,2009年不再寻求连任。

  更团结的欧洲会更强硬吗?

  除了中国源源不断输出的廉价商品,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举动也让一些欧洲人戒心四起,尤其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德国。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在他的《中国震撼世界:饥饿之国的崛起》一书中,开篇描写的场景成了德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是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有近200年的历史,最多时雇佣约1万名员工。在被中国从乡镇企业起家的沙钢收购后,留给当地的只有一块疤——一块赭色的土疤。这样的消息近两年来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从欧洲最大的盾构机制造商、最古老的机床厂到风机叶片厂,中国企业正携巨资争先恐后涌入德国。他们不是来做贸易,而是以大手笔收购重组欧洲的老品牌,让有日耳曼坚强意志的德国人也看得心惊肉跳。 

  德国人的惊慌给欧洲提了个醒,紧接着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以法国为代表的部分欧盟成员国在涉及能源等重要经济部门的一系列大规模并购交易中频频实行政府干预,排斥外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比如法国政府力促法国燃气公司并购能源巨头苏伊士公司,避免了意大利电力公司与苏伊士公司的合并。面对欧盟机构和其他成员国的指摘,法国政府依然明确提出要实行“经济爱国主义”,并列举出包括生物技术、国防、核能等10个重点保护的经济部门。西班牙政府则顶住来自欧盟委员会的压力,以保护能源安全为由,通过法律途径限制德国电力巨头意昂公司对西班牙公用事业公司恩德萨的收购。而德国防止本国汽车企业不被外国公司收购的“大众法”,也一直被认定为不符合欧盟关于资本自由流通的规定。

  英国财政大臣、候补首相布朗在4月份欧洲财政部长非正式会议的发言中明确表示,欧洲国家处于对全球化的恐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保护倾向。他大声呼吁欧盟加快改革步伐,开放市场,反对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实际上,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并非无源之水。从历史看,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在西方国家基本是交替进行的,总的来说还是贸易保护占据优势。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然而,真正贸易自由的历史非常短暂。”梅新育表示,从规律看,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

  “事实上,没有超越国家利益的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梅说,当一国原有的国际竞争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时,贸易保护主义就会自然抬头;而当一国变成强国时就会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840年代开始的一轮自由贸易浪潮是由当时的大英帝国率先提出和实施的;1940年代后的第二轮自由贸易浪潮,则是由在二战后掌控世界经济体系的美国强力推动的,

  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开放,WTO一轮一轮地谈判降低关税,但非关税壁垒仍在持续加强。据统计,到多哈回合,各类非关税壁垒已达3000多种,并且借助于WTO的免除条款、利用公平贸易的借口,逐步走向双边和歧视性贸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保护制度和机制,限制的范围已扩展到劳动力标准和高技术领域。

  梅新育说:“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矛盾性和欺骗性。这些都给近年来外贸增长记录不断被刷新的中国带来了严峻考验。”

  此外,欧盟和美国的现实压力也有可能使得他们短期内更趋向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国会自民主党掌权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已经成为共识,接下来又是大选年,可以肯定,对待中美贸易的鹰派态度不会宽松。至于欧盟,除了已经展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外,一个新的背景是,6月22日晚间,两年多来毫无进展的《欧盟宪法草案》重新修订后,在德、法两国推动下,各国于最后一刻最终达成一致。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 “新条约的签订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统一、更为强大的欧洲,欧洲各国在今后的国际事务中,会用一个声音说话。”

  默克尔按下不表的也许就是,缓和了内部矛盾的欧盟,在它的火车头德国今年经济增长重现活力、失业人数首次低于心理防线等良好表现的带领下,今后在国际事务中会更自信、更强硬,也有精力腾出手来处理更多欧盟认为重要的事务,比如减少对华贸易赤字。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