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愈来愈热的“并购风”,正将国内啤酒业推向新一轮竞争格局。当利益激烈“碰撞”时,较量中往往掺杂了种种不成熟的因素。在目前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啤酒市场里,专家们提醒说,各企业跑马圈地时千万莫忘精耕细作!
单看产销量,我国去年啤酒总产量2231.32万吨,啤酒消费群体以20%的速度递增,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但产业集中度仍处于低水平:400余家有独立法人的企业中,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18家,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1/3左右,而且只有燕京、青岛和华润3家过百万吨。
在此意义上讲,数家“巨头”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扩张战略无疑有利于全国啤酒行业的优化重组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高啤酒业整体素质,进而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
可在扩张的同时,一些因市场狭小、技术滞后、设备陈旧本来应自然淘汰的小啤酒厂,却成了大企业竞相并购的“香饽饽”。这一方面减缓了啤酒企业数量减少的速度,另一方面则加剧生产能力过剩。像国内啤酒业巨头“燕京”、“青岛”不约而同地在湖北开始攻城掠地:“青啤”先后兼并黄石啤酒厂、应城啤酒厂后,现又正欲进军随州、天门等地;而燕京啤酒投资7700万元收购了宜城啤酒厂。
正是在这一形势的冲击下,加上多年来饱受“地方封锁”之苦,一直在湖北啤酒行业“领头”的金龙泉集团自去年起也不得不开始实施扩张战略,先后与赤壁、武穴、公安、枝江、房县、襄樊、南漳等啤酒厂签订了租赁或收购协议。目标是将省内所有2至5万吨的啤酒厂纳入麾下,使金龙泉集团啤酒产销量向60至80万吨迈进。
不过,董事长李大红也承认扩张之路困难重重。虽然金龙泉采取“长期租赁”、“不涉及主导产品”等方式以尽可能降低风险,但在管理方面不可能不牵涉大量的精力,运用这种模式做大企业规模实在是迫不得已。据悉,作为老名牌的金龙泉啤酒近来便出现了各分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过于依靠低成本扩张“长块头”不一定结硕果。像曾经“傲视群雄”的北京五星啤酒,就是因为抵挡不住短期利益的诱惑,一味采取单纯输出品牌的做法,一口气在全国找了50余家合作伙伴。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五星虽一度“红遍”全国,却家门不保,品牌美誉度受损,最终落到自己被并购的地步。
此外,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还无法避免滋生许多非市场因素,甚至伴随着暴力。今年初夏以来,金龙泉在枣阳、宜城等地均一度遭遇“封杀”。细究不难发现,像燕京、蓝带、青岛等知名啤酒企业均甘冒“投资、管理和品牌”的风险,在湖北省内开设了分厂,而请来了“财神”的县市保证其市场占有率也就成了分内的事。这正是地方封锁在冷却一阵后又重燃烽火的导火线。
地方保护作为啤酒巨头向外扩张时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也会继续存在,另一方面促使啤酒巨头在扩张中继续采用品牌渗透的策略。品牌竞争将成为啤酒行业竞争的主旋律,在一段时间后会取代价格竞争。
如今,不少“洋啤酒”迫于无序的竞争而暂时退出中国市场,一旦伺机卷土重来将肯定更具实力。统计表明,2000年1月至10月,通过海关正式进口啤酒5.92万吨,占国内市场仅1%,而出口啤酒6.825万吨,但由于进出口啤酒的巨大价格差,仅这1%就足以造成我国啤酒的进出口逆差。加入WTO后,中国对啤酒的关税将下降58%,在未来5年内,进口啤酒的占有率可能会上升到5%,到那时国啤也许将面对进口原装和本土生产的两种洋啤的夹击。(戴劲松皮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