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微博]在中国“入世”与国际合作论坛上指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都具有这一功能。但由于社会信用制度等方面的原因,银行体系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风险累积等缺陷,资本市场则可以较为顺畅地完成这一过程。
他认为,如果社会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都很健康,那么银行可以有效地承担起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中介职能。但是,现阶段中国的信用制度十分不完善,社会信用基础欠佳。在这种信用制度基础上,如果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体系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造成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二是在大量银行资产无法贷出的同时,最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却难以得到银行融资。这是转化途径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差异。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银行却是一个缺乏效率、风险很大的转化机制。资本市场虽然也受到社会信用制度的约束和影响,但由于其股权性融资的特征,所以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
他明确地指出,如果社会信用制度完善,银行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那么与资本市场相比,从微观结构上看,银行体系在信息的掌握上要处于一个更加对称的位置。原因是银行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要比大多数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更详细、更真实。在资本市场中,由于大小股东所处的地位、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从而有可能导致大小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状态在法制不健全、监管不严格的资本市场上,会造成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现象的发生。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改善,在市场运行中,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以及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相当严重。这就迫切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以维持公平的市场秩序。(摘自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