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葛春涛 4月的北京春风醉人,一年一度的北京春季书市在鲜花和绿柳的簇拥下拉开了帷幕,也打开了图书降价的泄洪闸,书市上满眼都是降价的招牌:“全部是半价,本本都省钱”、“5元一本大甩卖,请你赶快过来买”……各种各样的降价广告不一而足,在有800多家图书经销商参与的书市上,每一个摊位都在降价打折。其实图书降价的活剧,不仅仅在书市上演,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一间办公室没遇到过推销降价图书的游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图书如此不值钱?
积压引发降价
在书市东区一个摊位前挂着这样一个牌子:四大名著、五大奇书、三言二拍、史记,全部10元一本。原价175元一套的《外国古典文学名著》共11册,只要50元就可以买下来,还有比这更低的价格。
以这样的价格卖书亏不亏本?
“这是清理库存,谈不上亏还是赚。”卖书者说。
就在这家摊位前,本次书市主办单位——北京市书刊发行业协会的赵学海先生说:“确实有一些图书是因为库存而降价。”
据赵先生介绍,去年北京市仅国有图书经销单位的库存图书,价值就达4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各出版社的库存。有这么大数量的库存图书,必然要利用书市进行降价促销。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数量的库存?
“主要与盲目出书有关”,北京市书刊发行协会秘书长张铁森介绍说:“图书出版过去是微利行业,实行市场经济后,出版社和书商都希望通过经营图书赚钱,这其中出现了一些盲目性。以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为例,最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看到这套图书赚钱,各出版社纷纷上马,结果有60多家出版社出这套书。这样互相撞车,必然形成积压。”
图书积压,与其当作废纸5公斤1元钱卖出去,还不如降价销售,所以书市出现降价促销也就不奇怪了。
偷印带来暴利
一个粉红色的广告牌斜依在古松下,上面写着:《虚掩的门》、《心里的锁》、《鞋里的砂》、《上帝的笑》全部10元一本。
这些名字奇怪的流行图书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促销小姐自豪地解释说:“我们这里的书全是新的,可不像其他摊位那样,尽卖库存的。”
新书也打折?
“你看我们这里有今年1月份出版的书,也有4月份最新出版的书,不信你翻开书看看。”促销小姐一边整理翻乱的图书一边说。
打开书的封底,果然不假,上面的出版日期说明这些书的确是新出的。新出版的书为什么也打折?
正在纳闷间,忽然在人丛中有人拉了一下记者的衣襟,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凑过来悄声说:“您是订货的吧?”
记者点点头,他递过来一张价目表,上面各种新书应有尽有,全部以订价的3折左右价格出售。
“你们这些书该不是盗版的吧?”
对方乐了起来:“我们这些书全部是从印刷厂进的货。”
“印刷厂进的货为什么就便宜?”
“一看你就是刚干这一行的。出版社让印刷厂印5万册,厂里偷偷地多印了3万册,这3万册基本上没有成本,所以价格很低,而质量一点也不差。”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大约有1/5的书是印刷厂私自偷印后进入流通领域的。
像精装本四大古典名著,定价1280元,如果从印刷厂出来的话,成本不足七八十元,所以商家卖160元一套也是大有赚头的。
定价无人管理
一位图书经营者透露了玄机:“现在图书价格没人管,基本上是你想怎么定就怎么定,以党政机关团体为销售对象的图书价格定得高一些的最大好处是,在销售时可以给对方以高额回扣,这样有利于促销。”
以《新编党务工作全书》为例,定价258元,出书者投入30万元,印了5万册。如果书一上市就按半价出售,只要卖出去2000多册就可以把本钱赚回来,剩余的书无论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都可以,这使打折销售具有充分的运作空间。
其实国家有关部门对图书定价以及什么样的书可以打折销售等,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使得一些规定形同虚设,为书商投机留下了空隙。因此在图书市场上,不仅要重视扫黄打非,同时也要注意整顿图书市场价格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