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人们对2000年————龙年寄托了更多的希冀,汽车行业内外早在年初就预言,在新旧世纪交替的2000年,中国汽车的产销总量都将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轿车的产销总量也将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
然而,10月份,全国汽车产销量较9月份竟有百分之十以上的下降;前十个月轿车累计销量只有48·72万辆,比去年同期仅增长4·82%消费者的无奈。龙年车市是怎么啦?为什么今年又是一个“衰年”?
消费者的无奈
今年以来,由于厂家商家对汽车市场普遍抱有相当高的期望值,特别是轿车厂家商家在市场开拓上使尽了浑身解数。降价促销、赠礼促销、服务促销……可老百姓就是不买这个帐。
老百姓为什么不买这个帐?因为他们在观望、在期待,因为他们在进步、在成熟!中国汽车价格高得离谱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至于用车更是让人把钱花得眼花缭乱,人们当然要问,我的钱挣得不容易,凭什么我要购买、使用几乎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汽车?
先说消费环境。从全年的情况看,正是人们普遍期待的汽车消费环境并无大的改善,汽车价格也没有大的下降,才造成汽车市场的茫然与被动。就消费环境而言,人们像久盼甘霖一般期待的汽车消费政策没有出台;各地方擅自制订的限制上牌、限制上路的“土政策”仍在执行;购车、用车,特别是信贷、保险、维修、保养、零件供应等关乎汽车“生老病死”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尚有待规范;燃油价格像坐了火箭,上涨得几乎失去了控制,令人“谈油色变”……
再说汽车价格,除了微型汽车、中低档皮卡及个别车种以外,大多数汽车的价格都远离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拿城市居民需要的轿车来说,像夏利、奥拓这一“入门级”轿车,车价尚需5至6万元,相当于6000至7000美元;像富康、捷达这样的“普及型”轿车,价格大都在12万元以上,相当于15000美元,这个价钱在国际市场上可以买到相同级别、更多配置的最新款轿车。尤其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中国的轿车生产企业永远放不下的臭架子:为了哄你买车,送给你并不一定需要的小恩小惠;为了让你买车,厂家联手进行所谓的“价格自律”;更有甚者竟甩出无赖腔:我某某车有某万元的降价空间,但就是不降!
在消费环境能否有效改善,汽车价格是否真正下降的问题上,老百姓处于被动的地位,等待、观望是他们的无奈之选。但是,一旦条件成熟了,买什么样的车?买哪个品牌的车?老百姓又成为主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厂家商家坐失良机
2000年,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汽车企业一直都处在极度矛盾之中。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近,拿不出真正的应对措施,口头上承认会有冲击,但这冲击是击中“命门”,还是打着“软肋”,谁也说不清楚,大家只好观望。
在波澜不惊的市场面前,是主动降价,扩大市场份额,赢得发展空间;还是慢慢跟进,稳扎稳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谁都心里没底,大家只好还是观望。
再加上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燃油价格持续上扬,势必影响一部分人买车;加上许多不可预见的后果,如我先降价,别人会不会跟进?跟进怎么办,不跟进又怎么办?关键是降价后我能不能挣到应该得到的利润!投鼠忌器嘛,大家依旧观望。
观望来,观望去,大家一路观望到了年底。
说起中国汽车工业的差距,人们普遍认为差就差在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上。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更大的差距,还是观念上、认识上、胆识上的差距。仍然以轿车为例,截止目前,全国已经形成超过10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但实际产出只有60万辆,有一半能力放空。多数厂家宁可赚取单车高利润,也决不挣规模经济的钱。
认识上的巨大差距与“六神无主”似的观望,造成了今日中国汽车市场的被动,也使汽车企业陷入窘境。到10月底,全国汽车产销辆分别达到170万辆和168万辆,如果还是按照“比上月”下降10%以上的数率下滑,我们将留下2000年未能实现产销200万辆汽车的遗憾;如果出现转机,即使产量超过200万辆,销售达到200万辆也非常困难。当然,另一个遗憾恐怕已经难以避免,就是在2000年轿车产销量突破70万辆。去年,全国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6万辆和57万辆,今年必须有25%以上的增幅,才能实现“双超”70万辆。可惜前十个月轿车产销分别只有49·5万辆和48·7万辆,比去年同期累计仅增长了6·38%和4·82%。
自己设局、自己进套
对市场的观望,不仅表现在消费者与厂家被动地等待,而且表现在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人们不成熟的举动。可以说,赛欧下线前甚至到出厂前的炒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汽车市场的观望。不仅对竞争对手不利,对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不利,对炒作者本身也潜伏着不利。一些来自汽车销售一线的急切呼声,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今年汽车界要评选最佳炒作奖的话,上海通用理应受之无愧。试想,一款绝大多数人尚无多少概念的样车,愣能让消费者排着长队登记,紧攥着钱等上半年十个月,你不得不佩服这种“炒”的功夫。同时,我们也替厂家、替市场担心,尽管现在都是赞美声,但到了该提车的时候,消费者拿不到车怎么办?拿到车子,价格有变动,特别是向上变动怎么办?拿到车子,对款式、造型不满意怎么办?如果订不到车子(以十万元价位的经济型轿车,年产3万到5万辆实在太少了),再从“车虫”手中买的话,价格还能是厂家信誓旦旦保证的“十万元”吗(重复雅阁、奥迪有价无车、有车高价的故事?现在在北京的车市里,买一辆2·8升的奥迪A6,需加十万元)?开着“十万元”的小别克,敢进那富丽堂皇的大别克专卖店修车并保证不遭冷遇吗?等你的新车上市,别人就不会给你设局、下套吗?
表面上看,正如许多媒体津津乐道的,更是个别厂家爱听的:赛欧的出现,让车市应声掉下十个百分点。可是,再成功的炒作,也可能出现纰漏,不妨稍作回顾:先是公开站出来辟谣:十万元别克———没有的事儿;不久便连篇累牍地宣传要造“十万元”的车;再后来又说这款车与别克共用一个品牌……闹了半天还是“十万元的别克”,不仅把消费者给耍了,而且把媒体也给涮了,重要的是并没有使大别克卖的有想象中的那样好(将年初的5万辆计划调整为3万辆,下调幅度达40%)。看来,厂家人为地制造观望,是不明智的作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上所述,种种观望使龙年的汽车市场提早步入“严冬”,为新老世纪交替的汽车消费蒙上阴影,我们寄希望于春天的早日到来。图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等了又等,大部分消费者还是选择了—明年再说。(本报记者林海)<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