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
中国入世的消息并不新鲜,因为这件事已经谈了15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现在终于谈成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看法也就出现了。一方面,有人大唱赞歌,大声叫好;另一个方面,各种“冲击”说、“压力”说不胫而走,仿佛大难临头。其实,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采取理智的态度至关重要,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中国入世,改变的仅仅是环境,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决不可能因为一纸协议而改变。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是:在竞争中,任何人的任何获取,都不会是轻松的事情。西方企业要在中国市场取得进展,同样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竞争中,总是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成功和失败与市场的开放程度关系不大,却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家的能力和运作息息相关。
中国加入WTO之后,意味着中国市场将逐步开放,最终,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上众多开放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与其为此担忧,为此高兴,还不如主动地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如何应付如何去争取主动。
我们必须看到主动精神的重要作用。颇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是,中国在加入WTO的问题上,就曾经因为缺乏主动精神而吃了大亏。一位曾经参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事务的人士回忆说,早在70年代,中国就曾经组织过对加入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的研究,当时的世界环境对我国非常有利,因为中国在当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的支持对象,他们力图通过支持中国来达到反对前苏联的战略目标。当然,他们也希望通过此举使中国更快地开放,融入到世界贸易体制当中。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但遗憾的是,中国当时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判断却令人失望,因为结论是:中国不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据悉,当时得出了三条结论,其中的两条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最为费解的是第三条,这第三条结论是:我们现在不必着急参加关贸总协定,因为以后这个组织会自己来找我们参加,那时条件会更好、更优越。是否为此,有待查改。
任何重大事件都有具体的时代背景,70年代的决定自然有70年代的原因,但这被动的一等,就等了15年!现在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要付出的代价已经远非70年代所能比了。应该说,这就是被动等待的代价。
主动与被动,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这种差别可能是天与地的差别,可能反映的是时代的差异。我们希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的企业家更富有主动精神,更富有战略眼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才能更大踏步的前进,而不是在压力面前犹豫、埋怨和呻吟。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