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大寨是神圣的,人们就像虔诚的信徒一样,趴伏在太行山腹地的那个不大的村落。前来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似乎只要这里的每一点恩泽,每一点雨露,都能使苦痛的大地风调雨顺,逢凶化吉。那时一句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把地图上难以查到,小的没法再小的大寨,变成了全国农民渴望的圣地。牛大了。
改革开放伊始,像中国中西部许多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一样,大寨的经济发展远不如
东部沿海的农村那样迅速,辉煌一时的大寨渐渐沉寂了。圣名不再。
虽说圣名不再,却也盛名犹存,只是颇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毕竟还有个盛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靠盛名沾些花,惹些草,赞助不断;偷点香,窃点玉,捐款不少。谁叫咱是大寨。虽然比不上先前那么时髦,少了几分颜色,总还有让人们难以忘怀的一段段风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谁说大寨人没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媒体报道:1991年昔日鼎鼎大名的“铁姑娘队长”郭凤莲重新回到了大寨,带领大寨人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敞开寨们,内引外联,使大寨的经济建设和精神风貌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据说大寨不但开发了旅游,还通过各种形式办起了水泥厂,服装厂和饮料厂等,并有了大寨自己的品牌。
大寨品牌的含金量自然不在话下,但时至今日穿过大寨衣服,喝过大寨饮料者稀缺难觅。和大寨的知名度相比,难免有些寨高和寡。郭凤莲女士曾信誓旦旦要把大寨品牌工程推向全国市场的誓言,依然是涛声依旧不见涛,徒有盛名尽妖娆。
那么还有旅游资源呢?站在虎头山上的郭凤莲别有一番滋味。但比起黄山、泰山、少林寺,难免又有些虎头蛇尾,一览众山大。那麽还有产品呢?身踞狼窝掌的郭凤莲环顾四周,哪一处又不是狼烟四起,固然大寨人能够战天斗地,可一旦身陷市场竞争的狼窝,又怎能与其共舞。那么还有一个盛名呢?可能就是这个先辈留下的遗产,将把我们十分尊重的郭女士弄得疲惫不堪,出师未捷身先死。没办法,谁叫她不按市场的规则下棋。
写到此,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倘若大寨的掌门人,不是郭女士,而是张瑞敏,李东生,柳传志,可想而知,今天的产值最少也得十几个亿。
大寨人开始不负盛名了,前不久大寨人办了个申奥万里行活动,中途不幸搁浅。扬名未成。其实大寨人缺的不是这个盛名,扬的也不该是这个盛名。人们所希望的,所期盼得到的,恰恰是大寨能再给我们些什么。就像几十年前大寨给了我们精神一样,今天能否再给我们些物质,像大寨牌的什么服装,大寨牌的什么饮料。
今天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精神,而是来自大寨的一流产品,谁又能说大寨的品牌当中没有融入过去那个时代的精神了。让精神促销产品,让精神转化为物质,让精神伴随着物质下出钱来。这才是大寨人盛名之下的人间正道。否则,大寨的这个盛名过不了多少年,非成了剩名不可。
我们有过辉煌,那是过去,不是今天,更不是未来。剩名也。文/秦全跃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